趙陣 蔣璠
[摘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帶領全國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彰顯出了強大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之鈣,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成為共產黨人不懈接續奮斗的動力之源。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根源于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和嚴密的邏輯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賦予實踐新的內涵,實踐不僅是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中介活動,也成為人的存在方式。共產黨人以在實踐中改變現實世界為己任,接續奮斗建設共產主義社會成為共產黨人的至高無上追求,也就轉變成為堅定的理想信念。共產主義社會理想以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并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價值目標,表現出超越性,是科學完備的信仰,它的形成經過了理性思考與理論探索并經過了實踐的檢驗,以真理的力量使人信服,從而為共產黨人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共產主義社會理想是在充分掌握客觀規律基礎上所作出的科學預判,符合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人應該堅持理想與現實、信念與行動的有機統一,錘煉意志品質、躬身服務人民,自覺獻身于這一遠大理想。
[關鍵詞]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共產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1308(2022)02-0005-07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已經帶領中華民族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歷史進程,在這一百年來的歷程中,我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現代文明富裕國家的蛻變,在漫長歷史征途中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克服無數的艱險困阻在于她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源自崇高的理想信念。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本質上是建設美好社會的理想信念,即建立能夠實現人人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信念,這種理想信念極具現實性,卻同時又具有超越性,現實性是因為它關涉到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和切身實際,超越性則體現在最終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既包含著充盈的內容,又極富歷史張力,進而帶來獨特的精神氣質和無限的生機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盵1]共產黨人崇高遠大、始終如一的理想信念根源于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只有掌握理想信念的理論邏輯才能真正樹立共產黨人的“人生哲學”,從而為躬身實踐、無私奉獻奠定堅實的信仰根基。
一、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生成的實踐基礎
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生成具有實踐論基礎,即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能夠合理解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生成性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改變現實世界使之革命化的哲學,這是一種不同于舊哲學的新的世界觀,它將主體與客體統一起來考察世界的存在,將主體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實踐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它不僅是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中介活動,也成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共產黨人以實踐的方式存在,他們以改變現實世界為己任,在不斷革命中推動社會建設發展乃至推動社會形態變革。
(一)共產黨人的實踐立足于改造客觀世界
“實踐”并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獨創的詞匯,但哲學史上“實踐”的概念缺乏唯物主義的內涵,亞里士多德用“實踐”指稱專門反思人類行為的概念,將其看作人實現自我目的的政治和倫理行為,“實踐(行為)是使靈魂獲得道德的平衡狀態的具體的活動”[2]。實踐的概念在康德那里產生了分化,一方面是指具體的操作技藝,另一方面是指道德行為與規范,相比較而言道德實踐是康德哲學的重點內容,他認為“純粹理性單憑自身就是實踐的,并給予(人)一條我們稱之為道德法則的普遍法則”[3]?!翱档聦嵺`哲學的問題在于,由于把關注的對象局限在超驗的王國,脫離具體的歷史的實踐行為,割裂感性與理性的聯系,忽視感性與個別,導致古老的實踐哲學實際上蛻變為又一種先驗的理論哲學,真正的實踐問題也隨之被取消了?!盵4]康德的唯物論思想在費爾巴哈那里得到了繼承和發揚,但作為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的唯物思想并未能真正貫徹到社會領域,他對人與社會的理解都只停留于感性直觀,自然也就無法真正理解實踐的本質內涵,“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5]137。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現實的具體的人出發揭示人及人類社會實踐的物質性,社會實踐首先是一種滿足人生理需求的活動,改造自然的勞動就是人類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們若要生存首先要改造客觀世界,而且一切社會活動包括政治、道德等都必須以社會物質生產為基礎,離開現實物質資料生產就無法存在,也就不會有美好社會。共產黨人秉持的是客觀物質性的實踐觀,是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改造,并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改造主觀世界,而主觀世界的改造又將促進客觀世界的改造。
(二)共產黨人的實踐具有明確的主體意向
改造客觀世界、創造美好生活是共產黨人實踐的根本目的。在改造世界的物質性實踐中,人類絕不是被動的存在,而是一種主體性存在,他會按照自己的尺度來構建出新的人工世界,以滿足自身需求?!艾F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的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盵5]151
人活動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滿足生命的需要,這一點與動物并無本質區別,但是,動物只會消極地適應自然,按照自然界所能提供的物質條件維持自身生存,而人卻能夠按照自身的需要改造自然。這個過程中客體被賦予了主體性特征,主體意識在感性活動中起到了能動的、主導性作用。主體意識不僅明確人的現實物質性需求是什么,它還能夠提出更高層次的需求,諸如社會交往中形成的安全、自尊、自我實現等精神需求,也能夠提出作為“群體”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需求,即未來社會發展的規劃與構想等。實踐的主體性意味著人的實踐絕對不是受本能驅動的動物性活動,也不是在自然界面前毫無作為的受迫行為,而是一種體現主觀意志的自由活動,實踐過程中勢必體現主體的價值追求和道德情操。共產黨人以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為實踐目的,并最終實現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這自然是一種超越個人私利、有限物質利益的價值取向,是一種崇高的實踐價值取向和社會理想信念,共產黨人能夠從這一社會理想中獲得不竭的精神動力。9A988F4E-86E5-4CA4-9E7B-B0E37B6D2665
(三)通過持續接替的實踐來實現社會理想
毫無疑問,社會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著差異的張力,而共產黨人通過實踐改造社會現實來彌補二者之間的差異,建立理想與現實之間通達的橋梁。人與人類社會本身就是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在不斷改變自然環境為自身發展創造物質條件的過程中,實現了人自身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馬克思認為,人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人世代活動累積的產物,后世社會在前代人奠定的基礎之上進行生產生活。從歷史過程角度而言,人的實踐是一個接續性的過程,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過程。每個歷史時期的人都有不同的目的,與動物單一的本能需求不同,人的需求具有動態演變的特征,一定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新的更高的需要,這個過程既是人本質力量確證的過程,也推動了人的實踐的不斷深入。無論是物質性需求還是精神性需求都會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提升,而更高的需求也就意味著更高的追求,實現更高的追求必須是現實與理想、當下與未來的有機統一。正如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強調的那樣,“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5]155。
共產黨人將“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堅持到底,將改變現實世界與建設終極社會統一起來,在改變現實社會的基礎上構筑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宏偉藍圖。接續實踐改造世界的行動轉變為理想信念,成了共產黨人的至上性追求,也成為克服現實利益羈絆進而凝聚個體意志為群體共識的精神動力。共產黨人作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身體力行地使現存世界革命化,最終必然能實現共產主義。
二、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構建的價值內涵
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是一種信仰,這既體現為理想信念價值目標的超越性,又體現為共產黨人對自身所設定目標的堅定信心和不懈追求。這個價值目標追求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并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這個目標難以用具體標準量化,始終與現實保持一定張力,是共產黨人心中的“上帝”。與宗教信仰不同,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具有科學的內涵,它的形成經過了理性思考與理論探索并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是科學完備的信仰,它以真理的力量使人信服并為共產黨人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一)超越宗教信仰
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憑借自身的能動性支配和改造自然,“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6]。作為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主人,人本身是“最高目的”毋庸置疑。然而,在人類思想史上卻并非如此,人本身的“最高目的”長期被“神”霸占。神學目的論將上帝看作至高無上的唯一主體,而人則成了“因神存在、為神存在、依神存在”的被動客體,人喪失了其主體性而淪落為一種被動的客體,人必須通過追隨上帝才能確證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近代哲學的發展建立于對宗教神學的批判基礎之上,比如康德認為,“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須在我們心中,……在存在于我們的感性和理智的經驗的可能性的條件中去尋求自然界”[7]??档碌呐谐浞挚隙巳说闹黧w性地位,自然界成了人們認識的對象,人能夠憑借自身的理性認知能力認知和改造世界,而不再完全受制于神。然而,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人們在世界中的地位如何以及人們如何認識世界等問題一定要有科學的解答,否則就會為宗教信仰留下棲身之所,人的主體性就難以真正復歸,這就需要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將馬克思主義與宗教進行了對比,還有的學者甚至將馬克思主義看作一種“新宗教”。將馬克思主義比喻為宗教固然是看到了其對主體意志的重要形塑,但明顯忽視了其本身的真理內涵。共產黨人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當作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當作自己生活實踐的根本遵循,通過它驅除對未知的恐懼和無助,使人將自己的信仰完全建立于科學認知基礎之上。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信仰,它所體現的是主體以真理為基礎的價值追求,具有科學性和可實現性。
(二)對人本主義進行批判
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在批判宗教神學的過程中,確立了主體人的地位,但是,卻只看到個體的人、孤立的人,而沒有看到現實的人、社會的人。費爾巴哈認為上帝無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所創造出來的東西,認為人是造神之主體,而上帝不過是人的自我意識異化的產物,是依附于人這一主體而存在的客體,從而復歸了人的主體性存在。費爾巴哈固然看到了人的主體性存在,但他所看到的只是生物的人、個體的人,并把其絕對化、抽象化了,從而陷入了新的“形而上學”。費爾巴哈“只是將人的主體性歸結于抽象的意識能動性,而未能在人的實踐能動性中確證人的主體性,故其‘人的主體性不過是‘神的主體性的翻轉”[8]。人的主體性被簡化為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個人自身及其需要的滿足就成了價值目標,進而言之,人的行為就會圍繞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而展開。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就是突出個體的自由、民主和自我價值實現,實現的方式就簡化為獲得更多的資本增殖,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就徹底成了資本關系的附屬品,人自身也淪落為資本的奴隸。人本主義者以形而上學的視角分析人的存在與價值實現的問題,反而丟棄了人的具有超越性的理想信念,將信仰蛻化為對現實物質利益的追求。當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得到滿足時,人們的行為都以逐利為最高原則,而當物質利益得到一定程度滿足時,人的精神世界就會因為缺乏科學信仰而再度回到宗教領域,所以人的主體性并未真正確立。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在實踐中將世界轉化為對象性存在而確證了自身的主體性,通過實踐活動實現主客體的統一而突顯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是,人的本質不在于改造世界的物質性,而在于改造世界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于社會性。人在克服自然奴役的過程中卻形成社會奴役,即一部分人壓榨、束縛另一部分人進而攫取其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雖然馬克思主義認為改造自然的物質生產力是基礎和前提,但是解決人的社會束縛問題至關重要。共產黨人社會理想的價值取向是人的解放和自由,是克服自然奴役和社會束縛的統一實現。9A988F4E-86E5-4CA4-9E7B-B0E37B6D2665
(三)人的自由的真正實現
人的自由的真正實現必須從單個人、抽象人向社會人、現實人回歸,從抽象本質向“社會關系總和”回歸?!叭说谋举|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9]501人應該在社會交往中實現自身價值并不斷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私有制生產關系的存在,人的社會交往受制于資本的束縛,人的平等交往以及人的自由發展無法真正實現。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9]185。從本質上而言,共產黨人之所以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理想信念,就在于這種新型社會制度能夠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從而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不在于實現某個人或某部分人的利益,而在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隨著人民利益的實現,共產黨人的自身利益和價值也得以實現。作為人民群眾的有機組成部分,共產黨人的利益自然會在人民整體利益實現過程中的得到保證,但更重要的是,在實現人民利益過程中自身的精神價值追求得以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共產黨人必然實現物質利益最大化,只不過這種物質利益不再屬于某個人或某個階層的人,而是屬于社會全體人民。與此同時,人民群眾包括共產黨人不再受私有制的束縛和個人私利的羈絆,也真正實現了人的主體性回歸,人的自由的真正實現。
三、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實現的科學路徑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人類社會出現了眾多美好社會思想。無論是孔子的“大同社會”還是柏拉圖的“理想國”以及莫爾的“烏托邦”,都只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哲學家的暢想,當人類社會尤其是生產力尚未達到一定水平時,這種美好的暢想就注定只能是“空想”?!翱障搿钡纳鐣硐肱c宗教觀念相類似,體現為現實問題無法解決而不得不求助于主觀意志,在主觀領域建構出“自由王國”以緩解現實世界的苦難?!皬睦硐氲臓顩r出發,還是從現實的運動出發,這是科學社會主義和以往一切空想社會主義派別的根本分歧?!盵10]共產主義社會理想是在充分掌握客觀規律基礎上所作出的科學預判,它遵循科學的世界觀和認識論,堅持理想與現實、信念與行動的有機統一,是人們改造現實社會實現價值追求的行動指南。
(一)掌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
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實現必須建立于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基礎之上。人們通常強調改變世界的實踐的重要性,其實改變世界的前提即“解釋世界”同樣重要,認識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條件。理想信念要建立在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基礎之上,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和社會歷史觀就會形成相應的理想信念?!榜R克思主義世界觀就是共產主義世界觀,而這種世界觀只有在歷史觀中才能得到理解和認識,也就是整個世界的最高本質只有在人類歷史中才能被實現出來。而作為反映整個世界最高本質的世界觀,它必然同時也是價值觀,因為世界觀理論雖然首先在于指認世界的最高本質是什么,但它的根本意義在于為人類社會提供一種終極價值關懷,提供一種最高價值原則?!盵11]共產黨人若要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并堅定不移地加以堅持,就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將自己的社會理想建立在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基礎之上。對于共產黨人而言,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習是“安身立命”之本,因為只有掌握了這個科學理論才知道自己從何處而來、將走向何處,否則就容易在社會洪流中迷失方向。共產黨人掌握社會歷史客觀規律之后就要將其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進步,這個過程是客觀規律與主體價值追求的辯證統一。每一位共產黨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但是,個體的理想必須服從于所在政黨——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將自己的理想轉化為共產黨人的共同理想。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華,因為他們不再為個別利益而是為了人民整體利益而生存,他們不再只遵循個體生命運行軌跡,而是將自己匯入到了大尺度的社會形態更替的歷史之中,他們所追求的因為具有超越性而變得不朽。只有站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來審視自己的行為,共產黨人才能對理想信念堅定不移,才能夠坦然面對得失,才能一往無前永不停息。
(二)躬身實踐于服務人民
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是基于客觀規律和現實世界的社會理想,是通過對客觀現實進行改造即可實現的社會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就應該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始,將其體現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斷實現進程之中。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具有顯著的“此岸性”特征,它需要圍繞明確的價值目標,通過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以及主要矛盾加以實現,共產黨人應該成為“實干家”將自己的社會理想轉化為現實。社會理想的實現在于通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促進社會物質財富增長,進而推動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全面進步。正如馬克思所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盵5]166在實現社會理想過程中,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不應該成為束縛共產黨人的教條,否則就會在鮮活的社會建設實踐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愈是制定得詳盡周密”的理想,“就愈要陷入純粹的空想”[12]。同時,共產黨人的社會實踐也不能在改革中迷失方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記自己的初心使命,通過共同富裕的形式將社會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卻極易出現忙于建設工作而忽視理想信念的問題,這卻是極其危險的,倘若失去了理想信念,也就意味著一切工作失去了目標,也就變得毫無價值。共產黨人要充分掌握運用辯證法的智慧,在堅守中積極變革,堅守的就是體現初心使命的理想信念,而變革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理想。
(三)錘煉品質砥礪前行
人的實踐認識活動向來都不是筆直前進的,需要經歷曲折反復方能達到目標,作為主體的人要能夠正確對待前進過程中經歷的挫折失敗,錘煉堅毅品質而不斷把實踐認識活動引向深入。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是順應歷史潮流建設新社會的宏大愿景,它的實現絕非朝夕之功,也可能遭遇曲折失敗,面對可能出現的復雜局面需要具有不屈不撓、永不言棄的堅毅品質。共產黨的事業是為全體人民謀幸福,是為了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從而建成“自由人的聯合體”,任何共產黨人的個人得失都應該放在這一遠大目標實現的背景下進行考量,當超脫于個人利益得失之時,共產黨人就能夠在成績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并坦然面對失敗與挫折。只有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共產黨人才能經受住各種考驗。社會理想是共產黨人的行動綱領,每個黨員都應該服從上級組織的指揮,按照集體分工從事自己的工作,將個人價值追求建立于黨的價值目標基礎之上,當個人融入于集體之后就能夠迸發出“耦合性”力量,就會具有更強的戰斗力和韌性。共產黨人應該在社會變革中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應該從人民所獲得的現實的美好生活中增進自信,共產黨人每件工作的開展和任務的完成都是社會理想的實現,共產黨人在實干中實現自己的理想,通過理想的逐步實現而堅定自己的信念,在現實與理想相互促進過程中建設成美好社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
[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
[3]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0.
[4]張有奎.形而上學之后: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思想及其流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45.
[7]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M].龐景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92.
[8]張青蘭.主體問題的存在論本質——重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J].哲學研究,2011(8):25.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孫伯鍨.歷史、實踐與社會[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28.
[11]王國壇,劉麗.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范疇[J].哲學研究,2012(12):11.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9.
[收稿日期]2021-09-20
[基金項目]
國防科技大學本科和任職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大思政視域下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法研究”(U2020001)
[作者簡介]
趙陣(1980—),男,河南封丘人,副教授,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9A988F4E-86E5-4CA4-9E7B-B0E37B6D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