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而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規律則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代化、科學化、體系化革新的重要理論依據。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要重點遵循以兼顧人與社會發展為綱領、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的導向性規律,并在把握青少年認知成長規律和發展要求的基礎上遵循階段性與連續性并舉的客觀性規律,在整體整合并遞進展開教學內容、構建教育者與教材的聯系以及各學段教育者之間的聯系的基礎上遵循既偏重本學段本課程內容又共享各學段各課程資源的系統性規律。遵循這些規律,才能科學、全面地推動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也才能使具體路徑的探索與發展有據可依。
[關鍵詞]思政課;思想政治理論課;大中小學一體化;規律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1308(2022)02-0066-08
規律是事物發展中的本質聯系,具有客觀性特點。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往往是認識客觀原理并以此指導實踐的必要基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態教育需要。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中,針對青少年群體,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特別是要依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教育邏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學一體化發展的建設理路,以各級學校為主要陣地,重點完成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的中心任務。為了完成這一重要任務,實現明確教育目的、貫通培養邏輯、打通教學環節等效果,首先必須摸清楚新時代視域下的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所需要遵循的規律,然后以規律為抓手,才能夠進一步探索和推敲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對規律的探析,需以明確規律的主體內涵為研究基礎。對于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這一主體,主要應當統籌把握“新時代”“大中小學一體化”“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三個方面。在明確主體結構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大中小學一體化”等概念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研究中,既有“兩規律說”,也有“三規律說”,但它們的主要觀點都集中在“符合教育對象發展要求”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兩個方面。在符合教育對象發展要求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形成特點逐步增減教育內容或者改變教育方向,而且要注重對教育對象內化規律的把握;在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方面,主要突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符合社會主義的特性和各時代發展的要求。從后者可以看出,“時代”因素本來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叭幝烧f”比“兩規律說”多一條“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教學進行”,這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討論范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范疇內,規律歸納的著眼點主要是教育過程中的引導和遞進規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對象?!按笾行W一體化”則是一個統籌過程,即通過兼顧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來建設一種平滑的榫卯式教育結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和貫通性。
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大中小學一體化”等概念的梳理可以發現,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是我國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科學性和體系性的必然要求,所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規律也必然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律進行時代化、科學化和體系化的革新。其中,時代化革新體現于綱領與目標并舉的導向性規律,科學化革新體現于階段性與連續性并舉的客觀性規律,體系化革新凸顯于既各有偏重又堅持共享的系統性規律。
一、兼顧人與社會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要探析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規律,首先要明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具體綱領與目標。在明確綱領與目標后,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必須以綱領和目標為指南,即必須遵循以兼顧人與社會發展為綱領、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的導向性規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思想與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人形成成熟并且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觀點體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做好人的教育工作,使人得到發展,也要盡力使人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使人得到發展與使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這兩項目標難以統一。封建社會“私人教師”和“私塾”式的教育實際上并不是現代社會所說的教育,而是一種用來維護統治階級之穩定統治的工具。那時,雖然平民階層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教育資源集中所導致的教育不公平是顯而易見的。在此前提下,盡管平民也有從被統治階級上升到統治階級的機會,但必然是鳳毛麟角,真正掌握話語權的還是統治階級。而在西方國家,早先的宗教教育也是如此。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教育的受眾在相當程度上擴大了,在自由競爭的表象下,仿佛每個人都擁有了接受教育的權利。通過教育,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但是,表面的公平下,實際上掩蓋著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的矛盾,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推動的社會上層建筑的發展導致被壓迫階級承受著更加嚴重的剝削,這種剝削往往被生產力整體水平提高所帶來的民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掩蓋,但這種剝削的程度實際上是加劇了。而人民對這種現象往往體會得并不深刻,正是因為教育內容中“公平”的理念掩蓋了真實的不公平。所以,實際上,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中,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依舊存在著割裂現象,也就是說,教育并不能使人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特別是公平的發展。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由于教育開始被還原成社會公共物品,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割裂才得以真正消弭。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水平達到高等級的表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就是教育的公共性與公平性。只有在教育公共與公平的前提下,人們才有可能通過教育而自主建立科學的觀點體系,也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發展。此時的社會發展已經與人的發展高度綁定,即“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而一切人的發展實際上正是社會發展的直觀體現。5C2D653B-AEBD-4D38-A5AE-8F95770C5A37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將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就指出了教育“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2],即既注重個人在道德、智力和體能等方面的發展,也要將個人融入社會發展的潮流之中。在這一時期,培養“又紅又?!钡纳鐣髁x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教育工作的目標。隨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社會發展的目標逐漸明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對教育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實際上正是教育時代性要求與社會發展要求的具體體現。在上述“三個面向”的要求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成為教育的具體培養目標,而理想、道德、文化和紀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這實際上就是彼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目標。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使中國共產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同志不斷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實際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至此,不論是在思想理論上,還是在話語體系上,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都統一起來了。在此期間,黨對“四有”新人或“新一代”的要求既體現在理想道德層面,也體現在體育、美育層面,但最重要的必然是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的階級使命與擔當這一層面,它深刻地將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緊密融合在一起。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立足新的歷史方位,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已經有了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鼓勵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唯有這樣,青年才能夠真正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在時代目標進行調整的同時,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必然仍要保持同向同行。新時代的新人培養必須符合新時代的社會發展要求,而當今中國的時代主題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與前一時期的“新人”培養相比,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重點培育以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理想為核心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人的發展中的關鍵一環。作為“精神之鈣”,理想信念是人發展進步的重要催化劑。具備理想信念,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夠積極發揮,人也才具有自由發展的動力。由此可見,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堅持著同一個綱領,即始終兼顧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同向性。在此基礎上,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一個鮮明的旗幟性目標,這些目標同樣都遵循著上述綱領。綜上,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際上始終遵循著綱領與目標并舉的導向性規律。
作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必然也要遵循綱領與目標并舉的導向性規律。在過去的較長時間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體系龐雜,大學、中學和小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銜接效果不佳往往是常態。正常情況下,從小學起,到本科畢業,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為16—17年;若選擇繼續深造,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最長可達25年左右。而在接受學校教育期間,按照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大多數青少年都需要修習多門課程,每門課程的內容涵蓋范圍都比較廣泛,涉及的方面也相當多,這就導致教學主旨不清晰、不明確的現象很常見。而《方案》明確了各學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設置,根據教育對象的年齡差異,有側重地進行了內容的設計和編排,一定程度上將課程內容體系作了劃分。但同時,內容的分割可能會導致升學階段青少年學習內容的割裂與斷層,特別是在從文化常識向政治法治過渡的過程中,可能出現教學邏輯斷裂或教育對象理解混亂等現象。這正是沒有充分尊重導向性規律的結果。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作為串聯各年齡段、各學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必須有一條貫穿始終的邏輯準線,保證每一學段的課程設置都在有明確目的的基礎上為教育大局服務,在每一學段都要對總的綱領和目標進行強調和澄清。在綱領層面,必須強化綱領在每一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貫穿性功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兼顧人與社會發展的主題深入人心,讓青少年明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義是引導其建立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觀點體系,引導青少年認識到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應然性與必然性。遵照這一規律,就必須以加強每一階段的意識形態教育為主要手段,幫助青少年從小建立無產階級使命感,幫助他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促進自身發展,并且不斷強化兩者“一體兩面”的“發展共同體”關系。在目標層面,一體化建設要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時代目標的規律,立足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任務,以青少年為教育對象,強化智育、德育、“才育”和使命擔當教育的階段性和連續性,使目標的引領作用能夠落到實處。每個時代都有其主題,每代人都有其需要肩負的使命,只有堅持貫徹導向性規律,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才能充分具備邏輯焦點和著力重點,才能完成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時代任務,進而“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
二、根據青少年認知發展,階段性與連續性并舉安排思政教育
青少年群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青少年群體的復雜性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扒嗌倌辍笔前茨挲g劃分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域和國家,年齡階段的劃分存在差異;即便在同一個國家的同一個地區,“青少年”的年齡區間也會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例如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提高,世界對“青年”邊界的包容度也會持續走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視域下,“青少年”的范圍相對較窄,從狹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少年”主要指的是小學、中學、大學等各級學校的在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往往指學校中思政教師講授的課程。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就是將各級學校的學段縱向串聯起來,通過課程之間的配合與協調,實現各課程學習中的內容互補和有效貫通,達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如果教育對象是知識結構相對完整的成年人,由于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教育對象往往能夠從全局的角度接受教育,所以教育內容的編配與設計可以按照整體性、系統性的原則和規律有側重地進行。但是,青少年作為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心靈與智慧尚處于生長階段,知識結構尚未完全建立。而且,在青少年群體內部,年齡差異帶來的認知差異也是巨大的。與成年人群體內部年齡相差幾歲而閱歷認知卻相差不大的情形不同,在青少年階段,一兩歲的年齡差所伴隨的認知水平差異都是相當大的。所以,青少年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依照青少年的認知水平進行階段劃分,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加強內容的灌輸。同時,青少年與成人一樣,對事物的認識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存在曲折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向前。而且,青少年的思想情況更容易因受到外界的干擾而發生改變,有些改變甚至是逆轉性和終身性的,所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有一條“柔軟的脊柱”來保證教育的反復性與連續性,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實際上就是要通過構建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來妥善解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階段性與連續性之間的矛盾,這個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必然要尊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階段性與連續性并舉的規律,也就是尊重青少年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5C2D653B-AEBD-4D38-A5AE-8F95770C5A37
(一)階段性
《方案》依照青少年成長和認知發展的規律,充分構建了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將課程體系劃分為小學和初中、高中、大學等階段,設計的課程主要包括小學和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大學本科階段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等五門必修課和在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率先開設的選修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以及研究生階段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和“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課程,總體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階段劃分。而除了對每一階段課程內容的設置,階段性規律還體現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盡可能避免“揠苗助長”和“反面典型”教育形式。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寫道:“最勇敢、最智慧的心靈最不容易被任何外界的影響所干擾或改變?!盵4]77此語突出了具備穩定的思想和意識的重要性,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不穩定的心靈往往容易被外界的影響所干擾。學生時期,特別是少年兒童時期,作為人剛剛開始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年齡階段,是人格性格、理想信念、思想觀點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發展時期,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独硐雵分羞€指出:“(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盵4]71此語既強調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識的可塑性,也反映了青少年在道德和思想意識的形成階段極其容易受到外界影響。青少年的這些特性,致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分階段、有側重地開展,而且必須在教育過程中主要采用積極刺激的方式,避免讓不良的思想道德意識玷染青少年的心靈,同時要盡可能避免過早地讓青少年接觸下一階段的教育內容。這也能解釋,《理想國》中為什么強調“兒童們最初聽到的應該是最優美高尚的故事”[4]73,并且對家庭教育者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家庭教育者“給孩子們講那些已經審定的故事,用這些故事鑄造他們的心靈,比用手去塑造他們的身體還要仔細”[4]71。只有通過良好而且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充分保障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識的健康成長。所以,在學生尚處于少年兒童時期的小學階段,道德觀和是非觀正處于形成之中,必須充分進行道德建設,并幫助小學生建立穩定的是非觀。在隨后的中學時期,則要從個人道德情感教育階段過渡到社會認知培育階段,并開始培養國家情懷和世界情懷。在具備相當知識背景的前提下,到了大學階段,青少年才應該開始學習一定的哲學、法學等原理知識。同一個大階段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循序漸進地展開,避免因知識的艱深晦澀而使青少年產生抵觸和排斥情緒,從而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連續性
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工作的提出就是為了加強各個學段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間的連續性,連續性是一體化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一體化建設也必然遵循連續性原則,而認知的連續性同樣符合青少年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模型,青少年道德認知的發展具體分為前習俗道德(0—9歲)、習俗道德(9—15歲)、后習俗道德(16歲以上)三個主要水平和以懲罰與服從為定向、以工具性的相對主義為定向、以人際關系的和諧一致或“好孩子”為定向、以法律與秩序為定向、以法定的社會契約為定向、以普遍的倫理原則為定向六個階段。[5]18然而,“成長是連續的,其道德發展也應該是連續的”[5]28-29,也就是說,青少年的道德認知發展并不存在跳躍性,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這也就意味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也應當順應連續性規律來開展。這種連續性首先應當體現在各階段課程內容的連續性上,既要避免低級重復導致多次學習,也要避免內容斷裂導致前一階段的學習內容不能成為后一階段學習的基礎等情況。因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學段的提升并不意味著大知識體系的變更,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銜接也不應該是“分段函數”式的躍升,而應該是連續性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還應當體現在學期與學期之間。青少年學習活動的“勞逸結合”特性導致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同一學年里也要分兩段進行,這就意味著學校不能進行全時間的連續性教育。而正如前文所述,青少年正處于人格性格、理想信念、思想觀點走向成熟的關鍵發展時期,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所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還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社會和家庭的力量,特別是在小學和初中階段,要盡可能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力量,保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避免不必要的反復和曲折。在推動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在保證教育內容連續性的同時,還要保證教育過程的連續性,即不論是明晰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主體的構成,還是探尋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中各級學校的職能以及發揮職能的主要途徑,都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主體,建立一個銜接度和連續性都較高的教育共同體,以青少年的實際需要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才能夠盡可能地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在偏重本學段本課程內容的同時共享各學段各課程資源
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遵循系統性規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建設不僅要以教育對象的整合與“分眾”為著眼點,以教學內容的整體整合與遞進展開為內核,還要注重構建教育者與教材的聯系以及各學段教育者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一個整體性的教育系統。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的研究,學界一直存在“一元論”與“二元論”之爭,但在實際的教育實踐活動中過分強調教育者、教育對象任何一方的地位或決定性都并不明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在充分重視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推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應該充分肯定教育者對教育實踐的節奏把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教育者功能的發揮,不僅取決于教育者的學識水平、教學能力等基礎性素質,還取決于教育者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即教育者與教學內容的結合度。在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背景下,《方案》對教材的體系建設也提出了范式要求,即既要“完善教材編審制度”,也要“健全一體化教材建設機制”,通過加強教材研究和構建一體化教材體系,來保證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各學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內容之間都具備關聯性。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的形成,以及教學內容的邏輯貫通,本質上都是在增強青少年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所以,這也就意味著,在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各學段教師不僅要熟悉本學段的教學內容,還要涉獵一定的前后銜接學段的教學要點,從而在教育者層面增強教育的連續性和可接受度。而不論是教材體系的建設還是教育者與教材的全面結合,都是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中系統性規律的集中體現。這種系統性規律既體現在教育者對本學段內容的偏重上,也體現在全體思想政治教育者基于溝通機制的縱向資源共享和橫向資源共享上。5C2D653B-AEBD-4D38-A5AE-8F95770C5A37
(一)偏重性
在各學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教育者要把握“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則,在堅持一體化建設中“求同”思想的同時,也要正視“存異”的客觀必然性。與青少年成長和認識發展中的“三水平六階段”[5]18相適應,各學段課程教材的編排必然會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地展開。小學課程往往以實際生活為著眼點,教育內容一般以日??梢姷男@、家庭為起始點,教材風格也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并隨著教育對象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改變圖文比例,這實際上就是教材設計中偏重性規律的體現。到了中學階段,隨著教育對象自我意識的覺醒,教育內容不僅要涉及對個人的認識、對生命的體會,還要逐步加強青少年對社會的認識,所以這一階段的側重點不僅包括對青春、成長、情緒等因素的體會,也涵蓋對國家和世界的認識,由此也可看到,在一個學段中的不同階段,教育內容的偏重也在不斷調整。到了大學階段,教育內容根據課程分成了五類,既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原理性的內容,也包括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有歷史學習,也要求教育對象在鞏固道德修養的同時打牢法學基礎,還要使教育對象充分了解當代的形勢與政策。綜上可見,在教材的系統編排中,同時體現著教育內容的縱向偏重性與橫向偏重性。所以,教育者必然需要遵循偏重性規律,在教育實踐中采用有所側重的教育方式。比如,在小學階段采用具象化、表象化的教育模式,結合故事教育、視頻教育等符合教育對象認知規律的方式,通過引發教育對象的情感共鳴來實現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而到了中學階段,則需要使用相對系統性的知識灌輸模式,以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兼顧教育對象的知識體系建立與學習熱情培養。大學階段則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系統性與偏重性規律,教育者應當主要采取灌輸與引導相結合的理性教育模式,著重進行思想和理論的澄清工作,引導教育對象建立唯物辯證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使他們構建科學的思想觀點體系。此外,在職業教育中,教育者在落實本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要求的同時,還要偏重心理健康和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偠灾?,在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的系統建設中,不論是在縱向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編排上,還是在橫向的各課程內容設計上,抑或是在各個學段的教育方式方法選用上,都應當遵循偏重性規律。
(二)共享性
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充分加強各學段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協同機制的構建,也就是要推動各學段、各課程共享的工作大格局,所以必然要遵循共享性規律。這種共享首先體現在各學段教育者的培養上。要推動各學段學校高效、高頻次地開展集體性的研討會與備課會,從而促進思政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總體了解和對不同教學方法的總體掌握。要鼓勵教育者積極參與教學資源、教育方法的共享和學習,通過學習和研討來總結歸納教育內容,選取貼合于不同教育目標的優秀教育方法。在形成共享性教育共同體的基礎上,要充分擴大共同體的共建共享范圍,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性、高效性和針對性。共享性還體現在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的構建上,如通過構建常態化的交流平臺和溝通機制,一方面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和傳播優秀的教學案例、教學實踐等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實踐基地,組織同學段或跨學段的教學實踐活動,從而實現系統性的信息共享,達成補齊短板、共同進步、精益求精的共贏局面。打造思政教師共同體是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內容,而共享性的交流互鑒正是同學段、鄰學段、遠學段以及全學段思政教師之間重要的結合點,所以,共享性是一體化建設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規律。
簡而言之,要在系統中把握偏重,在偏重的基礎上將各方面資源加以整合與共享,才能夠更好地整體推動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4]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5]石浩.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問題研究——基于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的視角[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
[收稿日期]2022-01-15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新時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研究”(20VSZ019)
[作者簡介]
李一冉(1994—),男,黑龍江黑河人,博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5C2D653B-AEBD-4D38-A5AE-8F95770C5A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