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管2019年12月暴發的新冠疫情已經過去,但后期偶發的疫情仍然損害著國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大學生群體盡管對新冠病毒危害已經有所認識,但變異毒株仍然使得人們產生了恐慌、焦慮、信謠、從眾、過度防護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等心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調整教育策略,以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德育人,以德化人,以心理疏導和思想引導為主要方法,以培養危機意識和造就健康心理為主要內容,以構建健康和諧的社會為理想目標,緩解大學生的消極情緒,提高其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這次疫情,緊緊跟隨黨和政府,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理性看待偶發疫情。
[關鍵詞]疫情;社會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1308(2022)02-0074-08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中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句話:“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盵1]258就是說一個人要先修心治身,充實德行,而后才能從政。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中,人是一切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目的,這是中國人本主義的政治觀。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強調的身心健康亦是如此,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服務于社會,貢獻于社會。在某種特定條件下,甚或可以說“心”的健康更重于“身”的健康,因為身之健康與否可見于腠理,而心之健康與否則非肉眼所能觀察與掌握。因此,防疫時期的大學生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亦是“修心”的應有之義。故而,面對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在防疫時期帶來的大學生心理、精神信仰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并提出應對之策的。
一、防疫時期的大學生心理
無論是之前新冠疫情的暴發,還是后來疫情在個別城市的反彈,都使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情緒處于相對不穩定狀態,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并形成了特殊時期普遍的社會心理。
(一)恐慌與焦慮
恐慌是指人們認為無法克服突然降臨的某種危險而出現的抵制或者逃避的心理反應。而新冠疫情出現的主要特點是突發性和暴發性,突發性是指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生,暴發性是指在很短的時間內大范圍發生。而在防疫時期,盡管各級政府和群眾已經有了充分的防范意識,以及周全的應急防控措施,個別城市和地區出現的疫情反彈也同樣體現出暴發性,但這種暴發性主要體現為局域性暴發。盡管如此,這種突然發生的疫情還是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染范圍廣、危害性強的特點,且隨時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而極易引起人們的恐慌,大學生群體尚未步入社會,還不能以理性的態度來看待疫情,表現得尤為明顯。
恐慌往往伴隨著焦慮,焦慮是指人們對已經發生或者不確定的事懷有恐懼和不安的一種心理狀態。焦慮通常表現為個體的情緒體驗,當面臨重大疫情時,由于人們對突發狀況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從而引發整個社會的連鎖反應,引起不同的焦慮情況:有些人由于感染病毒而焦慮,有些人則害怕病毒會隨時降臨到自己身上而產生焦慮,還有些人由于隔離生活的苦悶無聊而產生焦慮。大學校園在疫情防控時一般都是封閉或半封閉的狀態,這種情況也容易使大學生產生焦慮。嚴重的焦慮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所謂“積郁成疾”便是這個道理,當個體焦慮擴大化為社會化的心理狀態時,就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不安,這種不安勢必會在大學生群體中體現出來。
恐慌和焦慮是一種典型的非理性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一旦社會化,對建構秩序和諧的社會環境影響極大。
(二)信謠與從眾
信謠就是聽信謠言,聽信沒有事實、被捏造出來并通過一些手段推動傳播的言論。新冠疫情之所以會引發恐慌和焦慮,就在于人們對于它的無法預期、無法把握以及對未來的無法確定。之所以有這些不確定性,一方面由于人們無法獲得確定的、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人們面對突發的疫情時,辨別信息的能力下降,因而盲目地相信謠言。在疫情初期,由于公布信息的不準確、不對稱,導致公眾聽信一些非正規途徑傳播的信息、甚至謠言。防疫時期,盡管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有了一定認知,但仍然缺乏辨別真偽的能力,于是,聽信謠言、盲目從眾的現象依然存在。
所謂從眾,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知覺、判斷、認識和行為方式表現出與公眾輿論或多數人一致的現象。從眾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本來沒有貶義的意味,但在新冠疫情這類突發事件中的從眾則一般是缺乏分析、不做獨立思考和不顧是非對錯的盲從。比如,在2021年12月的西安疫情防控中,西安市宋某編造“長安區都在抓老鼠”、楊某惡意篡改捏造傳播3名確診病例關系的虛假謠言,一些人受到謠言的影響,造成了恐慌,不僅給有效防控造成了負擔,也影響了社會正常的秩序。后來,經陜西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宣布編造謠言之人已被行政拘留,這股謠言才得以結束。
信謠和從眾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羊群效應”,即當領頭羊做出了某個行動,羊群就會跟從和模仿,甚至由于擔心自己沒有把握時機而產生過激行為。這種缺乏理性能力的典型人群被勒龐稱為“烏合之眾”:“群體沒有邏輯推理能力,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盵2]80這種心理一旦被別有居心的人利用,將會對社會造成較大的危害。
(三)過度防護和人際關系冷漠
作為社會上的個體,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防護,這是人的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但是過度防護則是一種心理問題。當然,處于防疫時期,人們由于過度緊張還是會出現過度防護的現象,認為處處是病毒,人人是病患,有的人甚至自己嚇唬自己,不僅表現出恐慌、焦慮、憤怒等狀態,而且由于焦慮和失眠導致免疫力低下,從而引發其他疾病。更值得注意的是,過度心理防護還會引發信任危機。信任危機與日常生活中適度的不信任程度不同,在面對陌生人或突發狀況時,人們出于自我保護,難免會產生不信任。而信任危機則是將不信任擴大化,導致對他者的歧視、仇視或敵視。由于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強,對人的破壞力大,盡管進入到了防疫時期,但是在一些人那里,對病毒的防控仍然演變為對人的防控。在人與人之間出現信任危機的同時,公眾對專家、媒體以至于政府也產生信任危機。2F728C8C-6CA5-42D8-A688-60C50814F6C8
防疫時期容易產生心理怠惰,滋生低估病毒危害性、麻痹大意的思想,這種情緒同樣會傳導給大學生群體;同時,在自媒體時代,如果新聞媒體沒有在第一時間向人們傳達有效的信息,各種未經證實的信息不斷傳播,會使公眾對媒體產生信任危機;而一些地方政府在疫情初期的防控疏失以及在關鍵時期應對經驗不足和應對措施遲鈍也使公眾對政府的公信力和能力產生懷疑。當人們對外在的一切都失去信任時,唯一能夠信任的只有自己,于是導致個體的自私自利和人際關系的冷漠。在后來個別地區出現的疫情反彈中,一些人枉顧政府防控規定,不顧傳播他人的危險,違規從高風險地區外出;一些有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的人,不配合檢測和隔離,甚至隱瞞自己相關行程的事實,從而使病毒進一步擴散;還有一些人歧視病患或疑似病患,不相信他們已經痊愈,甚至拒絕康復者回到社區……這些行為都說明了在新冠疫情這種非常時期容易造成人際關系冷漠、社會缺乏和諧友愛。
總之,防疫時期公眾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緒紊亂問題,這些心理問題的出現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但是,這樣的心理不能長期持續,否則就會損害個體的身心健康,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國家和政府部門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這一時期也要發揮關鍵作用,幫助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正確認識這些問題,從而調整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二、防疫時期的調適策略
針對防疫時期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教育原則、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目標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現實的需要。
(一)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指針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將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作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指導思想,防疫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之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理論是以“物”為中心的,即以物質資本的積累和增長為目標。馬克思主義批判了這一發展觀,認為這樣的發展觀導致的結果是人的異化異化(alienation)原意是疏離、脫離,哲學上的意義是指從主體分裂出來對象反過來支配主體。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生產的勞動產品不屬于勞動者,卻反過來成為支配勞動者的異己的存在物。勞動產品的異化導致了人的異化,即人成為物或商品(人的產品)的奴隸。,表現為“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3]79。而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以人為核心,是“為了人并且通過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4]85。
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被習近平總書記明確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5]。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觀不僅僅關注經濟增長,更把滿足人民的全面發展當作發展的目的。同時,發展也意味著將發展權交給人民,讓人民能夠積極參與到自身的發展之中。在面臨疫情時,思想教育工作要以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將人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放在首位,使人民群眾緊緊依靠黨和政府,齊心協力,共同戰勝病毒。
第二,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認為,發展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但是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過程。偶然性的事件往往會影響發展的進程?!芭既恍员旧碜匀患{入總的發展過程中,并且為其他偶然性所補償。但是,發展的加速或延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偶然性的?!盵6]393
也就是說,偶然性對事件的發展過程起到促進或延緩作用,使發展在確定趨勢中帶有這樣或那樣的特點和偏差。防疫時期,新冠病毒在個別地區和城市的肆虐雖然嚴重影響了國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到了個體生命,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心理等方面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但是它并不會影響我國社會發展的總進程。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阻礙和挫折,但這些阻礙和挫折也是前進路上的動力,它促進人們去思考和反省,反思在發展道路上的某些弊端和欠缺,從而調整政策和行為,促進未來更好地發展。
(二)客觀真實的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
當疫情發生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引導公眾正確認識危機,排解消極情緒,增強必勝信心。要完成這一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真實權威的信息,實事求是,根據真實情況制定工作策略,給出正確意見,做出積極的思想引導。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必須建立在疫情信息真實和有效的前提下。與此同時,公眾自身也有對突發危機的知情權,如果不能以真實公開的信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就容易使謠言和流言有機可乘,引發公眾的恐慌,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
系統論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封閉的系統都不具有真實的穩定性,系統的穩定是動態穩定,它必須具有開放性才能穩定存在。而開放性既指系統與外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也指系統向自己的內部開放,使系統的自組織在差異性和信息流動中協同作用。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傳播和流通無論是在速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遠遠超越了以往。當某個事件突然發生時,政府應該及時發布最權威、最真實的消息,滿足公眾對危及自身安全事件的知情權,才能夠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突發危機事件。例如,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一些地方官員隱瞞疫情,謊報虛假信息,主流媒體也沒有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消息,公眾聽從了一些小道消息,影響了他們的理性判斷,導致了群體恐慌和混亂。而在2009年甲流傳入我國時,我國政府快速掌握和分析了甲流的數據和信息,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并采取果斷有效的措施來應對和控制疫情,媒體也從不同視角對各種信息進行了客觀理性的報道和傳達,極大地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增強了政府的公信力,緩解了社會的恐慌情緒??梢钥吹?,政府在非典和甲流兩次疫情中對信息截然不同的態度決定了公眾的不同心態。2F728C8C-6CA5-42D8-A688-60C50814F6C8
因此,在重大疫情發生時,政府保持社會穩定的最好辦法是適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公開性,引導媒體對突發事件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公開、客觀、真實的信息報道可能會因為事發突然給公眾帶來短暫的恐慌和焦慮,但大多數心理健全的人能夠通過政府和權威媒體發布的信息來調整和平衡這些消極情緒,進而做出相應的行為選擇。在防疫時期的偶發疫情中,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公眾越來越趨于理性,在政府和媒體不斷辟謠和發布真實信息中慢慢調整了恐慌心態、矯正了過激行為,這些轉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和發揮效力。例如,2021年11月下旬,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發現外地疫情關聯病例后迅速采取封閉式管理,在校師生積極配合核酸檢測,線上課堂教學井然有序,直至校園秩序一切恢復如常。
(三)心理疏導與思想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
很多人把教育僅僅理解為教師在學校對學生的知識灌輸,并把教育的結果理解為功利性需求的滿足。而思想政治教育無法通過知識滿足人的功利性需要,因而是不必要的。事實上,教育的涵義是非常廣闊的。第一,教育不限于在學校時期,教育過程從人的出生直到生命的終結。杜威說“教育是生活的過程”[7]55,就是把教育理解為終身教育。第二,教育不限于對學生的教育,因為教育并不是僅指知識的積累,還包括道德的完善、情感的適度、境界的提高,因此,教育是全民教育,它的目標是個人的全面發展與完善以及由此而實現的全體人類的美好生活。第三,教育不限于知識講授這種固定的模式,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創建的世界上最早的學院——柏拉圖學院,主要通過對話的方式傳授知識。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教導弟子時也多采取游歷、交流的方式,據《論語》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盵8]107孔子提倡用這四種方法來教育學生,即文化教育、行為規范、忠誠為本、信義為先,而不是單純地局限于一時一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倡導人們崇德重義,積極向上,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文化滋養,在這樣的理解基礎上,我們就不會僅在功利的層面上思考教育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內涵才能真正地展示出來,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和諧社會的良好公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疫情發生時同樣不能忘記培養大學生成為良好公民的使命。如同孟子所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盵9]198說的就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要采取相應的育人方式。由于大學生在疫情中表現出來不同以往的特殊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及時調整教育方法,以沉著、溫和的態度,通過心理疏導和思想引導兩種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疏導就是緩解學生由于突發疫情所導致的心理問題,使恐慌、焦慮、冷漠、盲從等心態不致發展為抑郁、行為異?;蚱渌睦砑膊?。
具體方法主要有:第一,與心理援助機構建立聯系,學習心理學技巧,以科學、專業的態度與之進行交流;第二,善于傾聽,并用溫和的聲音、穩定的情緒和不急不緩的語速進行疏導和溝通;第三,鼓勵疏導對象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并在適當的時機引導其逐漸形成積極的心理。在心理溝通的基礎上還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突發的危機事件,用科學和理性武裝頭腦,減少盲目行動和悲觀情緒,具體要做到:第一,引導學生相信黨和政府、相信權威真實的信息,提供正規渠道獲得的疫情信息或一些積極的信息,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第二,不輕易評價學生的心理或心態,尊重每一個個體,用寬容、接納的態度促進思想上的交流,引導學生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友善;第三,引導學生以科學的精神和正確的態度看待疫情,既高度重視、有效防范,也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減少盲目和恐慌。在防疫時期,為了增強調適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時刻關注權威媒體發布的各種信息,以便快捷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思想引導。
總之,這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兼雙重任務,既要像心理咨詢師那樣對學生進行心理援助,使學生慢慢從消極情緒中走出來,造就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同時,也要時刻牢記自己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進行思想引導,弘揚社會正氣,塑造良好公民。
(四)培養危機意識與造就健康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
在疫情突發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在教育方法上有別于以往,在教育內容上也不同于平常時期,培養危機意識是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所謂危機意識是指在緊急或困難的時候具有的良好心態和應變能力,“科學的危機意識是策略化、實效化、藝術化處理危機的保障”[10]46。危機意識作為一種心態和能力,既應該為政府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所具有,也應該為普通大眾所具有。
對政府管理者來說,科學的危機意識不僅使他們在突發危機事件來臨時能夠及時有效地提出應對措施,更重要的是在平常時期也具有預防危機發生的意識,做到防患于未然。對于普通公民來說,樹立危機意識能夠使他們在危機來臨時不慌亂、不盲從,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保持樂觀自信的態度。很多國家在公民很小的時候就進行危機教育,如日本的危機教育從小學一直延續到大學階段,在很多課程中都涉及到危機教育。而我國的小學和中學更偏重應試教育,大學階段亦缺乏專門的訓練,因而在知識的廣度和技能的培養上有所缺失。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公民的危機意識較差,在危機突發時容易出現急性應激反應應激反應是指面臨突發危機事件時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改變,并由此而導致的非理性行為。,或者聽信謠言胡亂猜測造成心理恐慌和焦慮。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危機意識,造就積極健康的心理尤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防疫時期要勇于承擔危機教育的重任,及時將危機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具體內容包括:第一,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宣傳,讓學生了解突發危機事件的類型、特征、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預防和處理這些危害的具體辦法;第二,利用網絡介紹古今中外常見的突發危機事件案例,著重介紹人們防控和應對這些危機事件的具體行為,使學生能夠獲得一些經驗和技能;第三,倡導小學、中學、大學開設危機教育課程和相關的演練培訓;第四,建議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區等制作預防和處理各種突發危機事件的海報等宣傳材料,宣傳健康的衛生習慣、克服消極心理、凈化周圍環境;第五,建議政府鼓勵科研工作者積極進行重大突發危機事件的研究工作,使政府管理者和公眾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危機意識。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學生會懂得突發危機事件的相關知識,積累處理突發危機事件的經驗和方法,提高在突發危機事件中的應變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沒有危機的平常狀態下也要適時地對學生灌輸危機防范意識,所謂“備預不虞,古之善教也”[11]470。2F728C8C-6CA5-42D8-A688-60C50814F6C8
總的來說,培養危機意識與造就積極健康的心理有密切聯系,公民具有危機意識在突發危機時刻具備一定的承受能力,保持理性判斷,避免因為聽信謠言而盲目行動,減少恐慌和焦慮。同時,具有危機意識也能使公民在非危機時刻提高心理素質,逐漸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五)構建健康和諧的社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標始終是培養社會主義良好公民、構建健康和諧的社會,在防疫時期同樣如此。在后期偶發的疫情中,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在醫療衛生管理方面的問題,如對公共管理職能職責不清,對公共疾病的預防控制不重視,沒有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民眾健康安全之間的關系;如對于公共疾病的預防控制投入較少,致使許多地方的防病防疫機構業務用房不足、設備陳舊、衛生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另外,個別地方政府在危機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現為在病毒傳染初期沒有危機意識,結果導致病毒的大面積擴散;當病毒暴發時,準備也不夠充分,沒有有效集中各種社會力量和職能部門相互協作抗擊病毒。一些群眾對國家和政府不信任,對國家和社會的未來產生悲觀情緒。
但是,少數地方政府的不作為并不代表黨和國家的執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事實上,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舉行的全球健康峰會上指出:“實踐證明,要徹底戰勝疫情,必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突出位置,以極大的政治擔當和勇氣,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盡最大努力做到不遺漏一個感染者、不放棄一個病患者,切實尊重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盵12]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批示和部署,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克服麻痹思想,持之以恒地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是在黨中央、國務院、醫療工作者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黨和政府的這些舉措和成效不僅緩解了國內人民的緊張情緒,也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這說明,我們的黨和政府在重大突發危機發生時完全有能力治理好國家,為人民謀福祉。
在防疫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把構建健康和諧的社會作為工作的理想目標,堅持必勝的信念,以發展的理念、樂觀的心態、理性的方式引導廣大學生緊緊依靠黨和政府,以堅定的信心和勇氣戰勝疫情。同時,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防疫時期的偶發疫情:局部地區疫情的發生對當地的經濟、政治、社會心理都造成了影響,很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危機是考驗也是機遇,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各級黨委和政府會進一步加強重大疫情的危機管理、完善自身疫情防控體制以及公共衛生管理體系,為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進一步的保障。而對于普通公民來說,如果通過疫情能使我們摒棄不良的飲食習慣、行為方式和脆弱的心理素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健康的生活理念、科學的思維方式、健全的公德意識、文明的行為習慣,黨和國家以及全體人民在疫情中的付出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只有每一個公民都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備危機意識、科學精神、法制觀念、人文素養,才能真正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和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深刻領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EB/OL].(2019-10-30)[2022-01-07].http://www.qstheory.cn/politics/2019-10/30/c_1125171348.htm.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8]楊伯峻.論語譯注:典藏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5.
[9]朱熹,集注.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0]張巖松.企業公共關系危機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1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
[12]習近平.攜手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全球健康峰會上的講話[EB/OL].(2021-05-21)[2022-01-0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5/21/c_1127476371.
[收稿日期]2022-01-07
[基金項目]
常州工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實踐路徑研究(jgkt2021-9)”;常州工學院新引進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青年道德責任感養成的價值意蘊及融入路徑研究(YN21142)”
[作者簡介]
趙菲菲(1982—),女,黑龍江克山人,講師,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2F728C8C-6CA5-42D8-A688-60C50814F6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