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快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建設,既是政策導向的現實要求,又是課程建設的客觀訴求,更是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然而,當前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在言說方式、知識編排以及形態呈現等方面存在一些現實性問題,如話語“難易倒置”亟待改善,內容“重復交叉”亟待化解,形式“割裂紛亂”亟待反思。要想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堅持理論與實踐、知識與價值、現實與未來“三結合”原則基礎上,保持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的與時俱進,促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內容的優化與貫通,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一體化意識的覺醒和提升。
關鍵詞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材
作者簡介
張月,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蓬勃發展,為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同世界各國的聯系日趨緊密,相互間的影響日益深刻,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各種社會思潮、價值觀念相互交織、碰撞,為學生群體營造了一個更為復雜的價值選擇環境。面對如此情境,思政課作為一門引領學生價值觀念、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的“靈魂課程”,如何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整體效能?對此,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于2020年12月聯合印發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想“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課程作用”,關鍵在于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實現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教材內容的有效貫通”。[1]思政課教材是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續狀況及價值理當受到學界的關注和重視。因此,本文將在厘清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必要性及其相關現實性問題的基礎上,重點探討教材體系一體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實現路徑,從而為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貢獻力量。
一、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的必要性
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指向的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按照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的組織而成的、具有內在聯系和清晰邏輯結構的有機整體。[2]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快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建設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首先,政策導向的現實要求。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思政課建設。習近平總書記于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并強調“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可以說,這次座談會的召開不僅意味著黨和國家對思政課重視程度達到了新高度,而且標志著我國思政課建設進入了新階段。同年8月,《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具體圍繞教材體系一體化建設,明確提出了規范要求:“注重提升思政課教材的政治性、時代性、科學性、可讀性?!盵4]由此可見,加快教材體系一體化建設是政策導向的現實要求。
其次,課程建設的客觀訴求。教材作為課程內容的主要載體,所呈現的理論知識正確與否、價值觀念合理與否以及思維方式科學與否等,都會直接影響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左右人才培養質量。反之,課程目標、內容以及性質等也會影響教材內容的實際展示和具體呈現。當前,隨著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提出,課程建設不可避免地面臨新挑戰和新要求,即不同學段思政課之間要充分發揮好協同聯結作用,這離不開集系統性、層次性、銜接性、連貫性于一體的教材體系的支持和配合。不過,當前三個學段的思政課教材內容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現實性問題,尚未達至一體化程度,這就要求對現行的教材內容進行調整、修改和完善。尤其是要考慮不同學段思政課教材的內在邏輯和遞進關系,從而確保不同學段思政課之間的緊密銜接。故而,教材體系一體化是課程建設的客觀訴求。
最后,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事實上,人的認知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階段性過程。換言之,處于不同認知發展階段的個體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其認識和解釋事物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譬如,小學生處于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5],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思考問題時往往要與具體事物相聯系。相比起小學生,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仍需要借助一定經驗的、具體的、生動的形象事物幫助他們思考。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則較之前有很大發展,同時,還初步形成了辯證思維?!八颊n的最終使命是服務學生,服務于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盵6]那么,如何才能使思政課滿足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內在需求?這就必須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為出發點,即根據不同成長階段學生的心理、生理、認知能力等的差異,設計與之相對應的思政課教材內容。
二、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的現實問題
近兩年,隨著中小學思政課部編教材的陸續使用以及高校思政課2021年修訂版教材的正式投入使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在時代性、可讀性以及政治性等方面有了顯著提升。就大學教材《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版)而言,不僅增加了“圖說”“明辨”“拓展”等模塊,使得教材中的案例變得鮮活、素材充滿思辨、形式愈加活潑,而且在每一章節都補充了與內容相關的“習言習語”,使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得以有效落實。不過從一體化的整體性角度來看,三個學段的思政課教材在言說方式、知識編排以及形態呈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現實性問題。
第一,教材話語“難易倒置”現象亟待改善。這里的教材話語指向的是各學段思政課教材中所采用的言說方式。目前,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在所使用的語言材料的難易梯度、編排順序的處理上,缺乏明晰的衡量標準,使得教材話語出現局部性的順序失當、難易倒置現象。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中更多采用知識性、抽象性、結論性的言說方式對相關概念、原理、方法論等進行呈現;而大學《思想道德與法治》中所采用的言說方式則較為直白,相比高中來說反而更為通俗易懂。這種教材話語難易倒置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規律,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譬如,對于高中生來說,高度理論性、抽象性的教材話語理解起來較為困難且遠離生活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損耗學生的學習熱情、挫傷學生的求知欲望,久而久之致使學生對思政課產生厭惡、排斥心理。事實上,教材話語只有在不遠超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和知識基礎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被感知和理解??梢?,教材話語難易倒置極有可能會降低思政課在學生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上的效果。因此,為了提高不同學段學生對于思政課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其言說方式必須按照先易后難、先具體后抽象的邏輯循序漸進。
第二,教材內容“重復交叉”現象亟待化解。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內容存在一定限度的重復交叉現象。例如:《道德與法治》(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人民當家作主”中的“基本經濟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這三目內容,分別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經濟與社會》(部編版)第一單元“基本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以及《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與法治》(部編版)第二單元“人民當家作主”中的“我的根本政治制度”“我的基本政治制度”等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又如,大學思政課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第一章“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部編版)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的內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實際上,學生是最具探索性和創新性的群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他們對于新事物、新知識、新理論保持著高度的好奇心。而存在一定限度的重復性的內容供給難以滿足他們對于新事物、新知識、新理論的追求,甚至可能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挫傷學習積極性。因此,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材內容需要通盤考量,保證理論內容的螺旋上升。
第三,教材形式“割裂紛亂”現象亟待反思。教材形式是多元化的,除了我們所熟悉的課本教材外,影像資料、網絡資源、實踐活動等皆屬于教材范疇。在“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的背景下,“分數至上”驅使中小學階段的思政課教學仍以課本教材內容為主。如此這般,學生對于思政課教材中的知識理論的認識和把握,主要依賴“死記硬背”“套用公式”“反復練習”等,這就使得部分學生難以真正把握理論知識、形成與自身年齡相適應的實踐操作能力。眾所周知,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特定的認知發展階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由于心理發展尚未健全,特別需要教育者科學、藝術、實踐的引導。[7]因此,僅僅依靠單薄的課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與此同時,盡管大學思政課教材形式豐富多樣,包括理論教材與實踐教材,但從教學情況來看,很多學生面對課程實踐往往是應付了事,這使得最終效果差強人意。其原因有二:一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仍習慣于標準答案式的教材和教學方式,而對于實踐教材的熱情并不高漲;二是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認知能力,實踐教材對于他們理解思政課教學內容來說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非雪中送炭。由此可見,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形式過于單一,大學思政課教材形式過于豐富,這使得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形式處于割裂紛亂的狀態,并不能保證思政課功能最大化。
三、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的基本原則
要想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一體化建設所應遵循的首要原則。任何理論知識最終都要付諸實踐并得到實踐的檢驗,才能體現出理論的真正價值。如若思政課教材所傳授的知識內容、價值觀念脫離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可能會造成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良影響。一方面,挫傷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純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不但無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其枯燥乏味會讓學生望而生畏。這樣一來,又何談積極性、創造性呢?另一方面,損害思政課形象。思政課形象指向的是社會大眾對思政課形成的總體印象。[8]當學生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多元的價值選擇,猛然發現書本中所傳達的價值觀念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不匹配現象時,便會對思政課教材內容產生困惑、懷疑,乃至不信任,“洗腦”、無用、過時等印象便會隨之產生。因此,要想化解這一問題,思政課教材內容在設置和選擇上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具體講,可以在教材中設置角色扮演、主題辯論、社會調查等內容,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感受科學理論的魅力。與此同時,讓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早日感知現實社會的復雜性,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模式,不再用對與錯、好與壞、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等二元對立思維來評判問題,而是通過批判和反思來認識問題,尋求解決之道。誠如皮亞杰所言,教育的目標是造就批判性思維的頭腦、敢于驗證問題的頭腦,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頭腦。[9]
第二,堅持知識與價值相統一。實現教材體系一體化是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其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去追問和思考:什么是衡量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一體化銜接水平的標準?目前,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已然從整體層面考慮到不同學段的內在邏輯和遞進關系,按照知識內容從具體形象到抽象邏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邏輯銜接標準,對教材進行相對系統化的組織和編排。然而,思政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承擔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這就決定了思政課教材的雙重屬性,即知識性和價值性。若是忽略對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內容所蘊含的價值觀念進行邏輯建構,就無法對學生的價值觀念進行引領,使得學生的價值觀念出現錯位、斷層現象,從而損害和消解思政課價值引領功能的發揮,導致立德樹人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在思政課教材的設計上,必須要考慮到不同學段的學生對于價值觀念的接受能力。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的設計要遵循價值觀念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螺旋式上升發展過程。這樣一來,原本以知識遞進邏輯作為不同學段思政課教材銜接的衡量標準,就需要讓位于知識與價值有機統一的遞進邏輯。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學的整體效能。
第三,堅持現實與未來相結合。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內容的更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從最初的設計規劃、編寫,再到出版發行、投入使用,需要經歷相當長的周期。在此期間,國際國內形勢、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可能會發生變化,這必然會使得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中的數據資料和信息滯后于時代。細究之,這就要歸結于教材內容規劃的前瞻性不足,使得教材內容難以完全滿足日新月異的教學需要。因此,在教材內容的設置和選擇上必須堅持現實與未來相結合的原則,服務現實、著眼未來,從而使現實的合理性與未來的目的性有機統一。具體講,一方面,立足現實。在教材內容和編排結構方面都要努力體現新時代思政課所涉及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取得的新理論、新知識以及新成果。譬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能夠突出時代主題,把握時代脈搏,展現時代精神,以增強不同學段思政課教材內容的時代性。另一方面,著眼未來。眾所周知,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這就要求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思政課教材內容的設置。在瞄準時代變革的前沿、及時將最新成就納入教材內容的同時,也要敢于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科學嚴謹的預測,使得教材內容更具生命力、活力和吸引力,以強化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四、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的實現路徑
第一,保持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的與時俱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決定著教材的體系結構、基本內容以及編寫方法等。它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而應與時俱進。與時俱進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必須具備以下三個重要特征。一是彰顯時代性。教材體系建設要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沿,能及時反映和把握社會發展的動態信息,緊跟新技術革命潮流,積極吸收教育發展中的新經驗和新知識。倘若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不能緊跟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而作出適當調整,就會導致教材體系的建構陷入封閉僵化、停滯落后的狀態。放眼當下,黨和國家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提出了明確要求,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需積極吸納這些要求,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二是合乎規律性。合乎規律性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能夠促使教材體系建設者在多樣化的價值觀念和多元化的價值環境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建構出合目的性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筆者認為,與時俱進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應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學生成長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等的基礎上,指引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材體系向著更高層次邁進。三是內蘊創新性。創新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社會進步的靈魂,而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因此,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需要蘊含創新性。內蘊創新性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為系統性的教材體系、針對性的教材內容、技術性的教材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事實上,時代性、規律性、創新性既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與時俱進的重要特征,也是增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理念與時俱進的重要環節。
第二,促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內容的優化與貫通。教材內容是教材的“血肉”所在,是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為了加快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進程發展,必須促進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材內容的優化與貫通。具體講,一是強化各學段教材內容的優化。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編排各學段教材內容的知識結構和價值信念。同時,通過創新思政課教材形態來豐富教材內容。一方面,借助科技的力量打造集光盤、多媒體課件、教學App、網絡課程、教學短視頻等在內的電子教材。電子教材不僅可以及時向學生傳遞最新的知識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開發實踐教材。實踐教材指的是以實踐活動的形式呈現思政課所要傳授的理論知識。它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已學的理論知識,又可以協助學生在實踐中探索、感悟新知識。譬如,勞動教育這一實踐教材可以促使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習得知識、養成勞動習慣、形成奮斗意識。二是加強各學段教材內容的銜接貫通。根據“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學生的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這一課程目標體系[10],制定具有邏輯性、銜接性以及針對性的教材內容。
第三,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一體化意識的覺醒和提升。作為教材使用者的教師,是實現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的關鍵。教師一體化意識的強弱決定其對教材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的高低?!耙惑w化意識”是指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既立足本學段的特點,又能從學生終身發展和教學過程的階段性、層次性與連續性出發,整體把握和設計教學過程的觀點和思想。[11]從實際情況來看,諸多教師一體化意識淡薄,甚至是缺乏一體化意識,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長期以來各自為政的工作模式使得他們的眼界局限于各自學段,很少去了解其他學段思政課教材內容。這樣一來,他們也很難用一體化的整體性思維去考量各學段之間的銜接問題。久而久之,大中小學教材之間便產生了“壁壘”。二是部分思政課教師的能力有限。雖然黨和國家對思政課高度重視,但在中小學仍然存在由班主任或相關課程教師兼任思政課教師的現象。這部分思政課教師由于欠缺專業化、系統化的學習和培訓,對于本學段教材的把握和駕馭能力尚且不夠,更難有精力去關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建設問題。三是思政課在考試中的“低分占比”,使其長時間以一門“副科”的身份存在。這就不可避免地會讓思政課教師處于“不受重視”的尷尬境地,進而打擊他們交流、學習、探索的積極性。這樣一來,一體化意識從何而來?為此,我們嘗試構建了一套行動機制,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一體化意識的覺醒和提升,具體環節如下。一是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培訓,提高一體化的理論認知,為一體化意識的覺醒奠定認知基礎;二是搭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交流平臺,深化一體化的共同體意識,為一體化意識的覺醒提供支持;三是鼓勵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勇于實踐,強化一體化的情感認同,為一體化意識的覺醒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22)[2022-04-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2]劉學智,張振.教育治理視角下教材一體化建設的理論建構[J].教育研究,2018,39(6):139-145.
[3]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2022-04-20].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5]胡詠梅,唐一鵬.學習策略與教學策略哪個更重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1-56.
[6]吳潛濤,王維國.增強親和力、針對性,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2):7-9.
[7]王玲玲,熊嵐.實踐性視域下中小學生命課堂的微探—以當代名師課堂實踐樣態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8(18):108-111.
[8]張建曉.論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形象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33-38.
[9]韓曉光.比較法在古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8(2):3-5.
[10]石書臣.以問題導向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5):24-29.
[11]趙靜.新時代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3):117-121.
*本文系江蘇省2021年度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建設研究”(21MLC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