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是實現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基礎。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成員有著高度一致且堅定的政治信仰、價值取向和共同愿景,并努力踐行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的一體化。促使各學段教學目標精準適切,實現各學段教學內容有序銜接,助推各學段教學方法協同創新,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目標向度。為此,可從強化各學段思政課教師的主體責任意識、健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保障機制、建立各學段學校協同參與的思政課教育聯盟、開展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常態化研修培訓等方面助力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發展。
關鍵詞
思政課一體化;教師共同體;大中小學
作者簡介
白文昊,洛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中心環節。構建大中小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參與、共享、共進的發展共同體,是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無縫銜接大中小學思政課,有效助推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內容,是落實思政課“三全育人”戰略的有效路徑。
一、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內涵闡釋
1887年,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中首次提出“共同體”這一概念,用以指代群體間基于共同的愿景建立協作關系,強調成員之間的密切互動關系,以及成員對共同體組織目標的認同感與歸屬感。[1]而教師共同體則是將“共同體”概念引入教育領域而產生的,對教師共同體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國教育家杜威對“學?!备拍畹慕庾x。杜威認為:“學校是一個包含人與人交往的社會組織……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同儕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學習,才能建構知識的認知過程,理解知識結構?!盵2]由此可見,教師共同體滲透在教師的有意義交往之中,展現在成員的關系性交往中,關涉成員間的坦誠對話,聚焦學習,并悉心為成員的共同進步提供支持。
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大中小學校多主體協同聯動建立,是基于思政課教師群體間的自愿、對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強烈興趣以及改進當前思政課教學效能的共同愿景,借助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對話、分享與合作性實踐促進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專業成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種專業性組織。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將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個體的教學實踐與共同體的愿景有機融合,突破傳統的學??茖又乒芾淼木窒?,強調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平等對話、互助與協作。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顯著特征有三個。
一是共同體成員有著堅定的、高度一致的信仰和理想,均認為進行思政課改革、提升思政課成效是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光榮使命的核心舉措。同時,大中小學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均是思政教育理論建構與實踐問題解決的踐行者,一方面,積極參與、豐富和完善思政教育理論,另一方面,用思政教育理論觀照當前的思政課教學,主動變革思政課教育教學實踐。
二是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愿景。新時期,我國思政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新任務和新挑戰,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立足大思政視野、大育人格局,突破各自學段的單一范疇,合力研定各學段思政課教育的目標、內容及方法,使思政課一體化逐層遞進、有序銜接。
三是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成員積極踐行思政課一體化的政策導引,力求思政課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一體化。各學段教師不僅致力于思政課教學和研究,更關注新時代的社會問題,同時還注重學校、家庭與社會的橫向協同育人,將自身的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進行有效結合,構建一個科學合理、銜接有序、相互配合、共同提高的全社會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新格局。
二、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目標向度
1.專業視角共振,促使各學段教學目標精準適切
合作研定各學段思政課科學適切的教學目標是提高思政課“三全育人”成效的重要環節,亦是思政課教師共同體成員的首要目標。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應以教育教學規律為基準,同時,根據大中小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差異,應體現出鮮明的層次性、遞進性和發展性特征。小學階段的啟蒙學習特征適合為思政教育“播種”,可視為思政課一體化進程的培土育苗階段;中學階段的積累學習特征適合為思政教育“拔節”,可視為思政課一體化進程的固本強基階段;大學階段的攻堅學習特征適合為思政教育“孕穗”,可視為思政課一體化進程的知行合一階段。[3]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成員突破各自學段的界限,守好“責任田”,并積極開墾“拋荒地”,從各自的專業視角出發,借助定期組會、合作學習、教研沙龍、混合研修等形式,實現專業視角同頻共振,深入研討大中小學各學段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影響因素,一方面,尊重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由淺入深、由外在規約到內部生發的特征,另一方面,統籌各學段的思政課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目標的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促使各學段教學目標精準適切、持續提升,齊心協力搭建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四梁八柱。
2.學科知識共建,實現各學段教學內容有序銜接
協同教研、實現各學段教學內容的有序銜接,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核心目標?!蛾P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研究生階段重在開展探究性學習,本??齐A段重在開展理論性學習,高中階段重在開展常識性學習,初中階段重在開展體驗性學習,小學階段重在開展啟蒙性學習。為此,共同體成員從系統論視角研讀大中小學各學段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使得教學內容之間銜接有序。橫向內容確保符合所教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搭建課程內容的框架體系,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并力求邏輯嚴謹、循序貫通、穩妥推進??v向內容則落實思政課一體化的總體要求,加強不同學段的無縫對接,疏通學段銜接過程中的教學難點、重點和易堵點等瓶頸問題,致力于解決以往思政課教學內容缺乏梯度性、界限模糊和內容重復等關鍵性問題。嚴謹科學地編制各學段思政課教材,對各學段課程內容進行理性取舍,搭建小學思政課激發情感認識、中學思政課普及知識、大學思政課理清邏輯并解決問題的話語體系,使各學段的思政課教學內容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由感性到理性、由認知到行為,又突出呈現不同學段思政課內容階梯式步步高、步步深的發展態勢,協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實現橫向要素有機聯動、縱向學段無縫銜接。
3.教育智慧共享,促進各學段教學方法協同創新
帕克·帕爾默曾言:“任何行業的成長都依賴于參與者坦誠對話和實踐經驗的共享與聚合?!盵4]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是充盈著多重對話的組織,成員間實現平等對話、協商互助,旨在達成思政教育理念的碰撞和多元教育智慧的融合,最終喚醒思政課教師個體的專業自覺性。
就思政課教學而言,當前大中小各學段尚未深度挖掘現代化教育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優勢,中小學存在對思政課重視度不高、將其作為考核科目中的副科對待的問題,教學方法也停留在傳統言語說教方式上,使得學生被動地接收課本知識,而大學思政課也未能順應當代大學生多樣化自主學習的方式,思政課教學以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教學不足,模式單一,課堂氛圍欠佳,學生的參與度不高。為此,思政課教師共同體以課堂改進為導向,以提供高質量、精準化的教學服務為目標,借助校本研修、集體觀課與合作教研等共享教育智慧,直擊思政課教學方法變革,關照所有學段成員的學習效能。一方面,敏銳洞察符合信息化時代課堂教學變革的新要求,為不同學段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將學習期望與支持融入課程標準與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另一方面,鼓勵與引領全體教師進行專業學習,促進學校層面教研生態與情境的變革,擺脫傳統思政課單一理論講授的桎梏,采用參與式、啟發式、沉浸式等教學方法,突出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思政課教學的現實針對性、情景生動性以及現場感染力,增強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三、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實踐進路
1.強化各學段思政課教師的主體責任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換言之,立德樹人、為國育才是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神圣職責和使命擔當。強烈的擔當意識是思政課教師共同體開展合作創新的風向標。思政課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學習、筑牢精神坐標,守好人民教師的精神高地,錘煉品格、提升素養、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肩負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高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責任意識,要求共同體成員在政治立場、原則、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成為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信仰者、踐行者、捍衛者、傳播者,提升對思政課一體化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的認識。[5]就現實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而言,各學段教師的政治站位尚需提升,仍存在認識不同頻、共識不強烈的問題,一些思政課教師囿于本學段課程內容與目標的把握,對于“責任田”之外的內容則缺乏關注,從而影響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因此,要加強對各學段思政課教師的宣傳教育,強化各學段思政課教師的責任意識,助力其打破各學段思政課各自為戰的實踐壁壘,增強其參與思政課教師共同體實踐的自發性。
2.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保障機制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與大中小學協同建立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長效保障機制,是思政課教師共同體長久合作、持久發力,加快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程的強有力舉措。第一,建立各學段思政課教師隊伍的長效供給保障機制。大中小各學段應同步配備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構建可持續的教師共同體人才供給鏈。同時,對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在開展知識共享、經驗交流、知識整合和內化、思政課課堂教學設計時的權責予以明確,疏通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在合作、交流、研修等各個環節所對應的流程、內容與方法,促使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意旨得到有效保障。[6]第二,健全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協同聯動機制。就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同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交流合作的現狀而言,雙方尚未形成長久合作的意愿,合作內容與方式亦較為淺層,這主要歸因于缺乏一體化的聯動機制,因而要不斷完善思政課教師的培養制度、教研制度、晉升制度等,激發思政課教師隊伍一體化建設的內生動力。同時,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共同體建設的激勵機制,兼顧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對思政課教師共同體成員的教學智慧共享和教學創新取得的成就應給予及時認可和獎勵。第三,突破學校傳統集權式領導的桎梏。無論是相應的規范制度還是激勵制度,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均離不開學校各級領導的認可和支持,因而學校領導應主動進行領導方式的變革,促進學校層面教研生態與情境的變革,增強對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身份認同,激勵共同體成員發揮自身優勢,彰顯教師在思政教育實踐中的主體性,使教師共同體超越被動與服從,走向主動與自覺。
3.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育聯盟,開展合作探究
推進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舉措,亦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最終旨歸。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各省市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可由教育行政部門或者當地高校牽頭,依托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育聯盟,吸納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積極參與,同時借助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博場所,聚焦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協同推進,開展合作探究,增強育人合力。例如,2020年12月,由洛陽師范學院牽頭成立思政課教育聯盟,吸納共計41所大中小學校參與組建課程思政教師共同體,成員積極探索建設“云上河洛思政平臺”、開展以“四史”為主題的大中小思政教育成果展演、舉辦思政課教師技能大賽等一系列舉措,促使高校思政課教師深度了解中小學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各級學校取長補短,參與共享,共商推動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舉措,協作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內容連貫銜接、教學方法創新、師資隊伍共建、教育資源共享。
4.組織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常態化培訓
精準把握思政課一體化的目標、內容、手段與方法,離不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成員常態化的、突破單一階段的系統培訓及專題研修。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可統籌協調、組織制訂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培訓計劃。同時,高校應主動發揮引領作用,深入調研各學段思政課教師的內在需求,中小學校應積極響應,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發展中心、師資培訓中心、德育部門等的協同聯動職能,建立服務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培訓的專門機構,群策群力,促進思政課教師共同體成員之間的知識共享與思維碰撞。一方面,師范院??膳c政府、中小學校合作,共同建立線上線下互為彌合的混合研修模式,融通自主學習、校本教研、跨界學習、線上線下培訓等多元方式,充分賦予各學段教師根據自身能力和需求靈活地選擇參與研修模式的權利。另一方面,完善協同教研機制,搭建協同教研平臺,依托新教師入職培訓、暑期教師培訓、教育部思政課骨干培訓等,以名師示范課、課例研究、教學工作坊等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培訓的有效載體,鼓勵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同堂學習、同組討論、同場示范,以學習者的身份聽課、交流。
參考文獻:
[1]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65.
[2]戴偉芬,梁慧芳.論跨界的教師教育者專業學習共同體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22(2):1-8.
[3]宋婷.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育人格局[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5):4-7.
[4]牛寶榮,李如密.由“共同”走向“共通”:教師共同體的現實藩籬與實現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20(8):40-45.
[5]王瑩.思政課的功能向度探析[J].中國德育,2020(5):7-10.
[6]磨胤伶,徐秦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出場的哲學基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4):42-44.
*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1年度項目“中小學教師增值性評價素養結構模型與培養機制研究”(2021CJY05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