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杭州市富陽區教育局憑借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豐富的地域資源,秉持“頂層設計,立足特色,自主創新”的原則,以“培育生活自立、生命陽光、生態和諧的人”為育人目標,扎實開展“立生德育”實踐,以課程建設豐富人本教育內涵,以文化育人彰顯學校特色發展,以實踐育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著力加強德育一體化建設,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區域德育效果顯著提升,區域德育品牌日益凸顯。
多年來,杭州市富陽區教育局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地域教育資源,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加強德育一體化建設,探索“立生德育”,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不斷增強區域德育工作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初步形成了區域德育的特色品牌。
一、“立生德育”概念闡釋
(一)“立生德育”內涵
何為“立生德育”?“立”即立身、立心、立人,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成為一個完整和諧的人,德育的最終目的是立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吧奔瓷钭粤?、生命陽光、生態和諧,其中生活自立是指個體具有自持自守、自立自強的意識與能力;生命陽光是指個體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優良的意志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能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生態和諧是指個體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在遵循自然內在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生態和諧理念灌注于思想、文化、主觀能力和生存方式。此外,生態和諧還包含另一層含義,指積極營造區域德育的良好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把直接德育、間接德育和隱性德育,把學校、家庭和社會有機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有機整體。
(二)“立生德育”體系
我區圍繞培養“生活自立、生命陽光、生態和諧”的人這一核心要義,秉持現代教育治理理念,選擇適宜的實施路徑,創設有效的運作機制,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保障“立生德育”的落地見效?!傲⑸掠钡慕Y構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立生德育”結構圖
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如果說課程育人是顯性的,那么文化育人則是隱性的。道德教育強調知行合一和道德實踐,實踐育人顯得格外重要。運作機制為“立生德育”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多主體參與指發揮多元主體各自職能形成縱向的聯動力,多部門聯動指構建社會共育機制形成橫向的協同力,多平臺搭建旨在形成區域推進的專業行動力。
二、區域推進“立生德育”的實施路徑
(一)課程育人,注重設計
德育課程化是“立生德育”的一貫遵循。在實踐中,我區堅持“頂層設計,立足特色,自主創新”的原則,緊扣“立身、立心、立人”的目標,在立足現有兩大特色即新勞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加強課程建設,豐富“立生德育”的內涵。
1.基于典型推廣,聯動推進新勞動教育
富陽區是全國首批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富春七小的新勞動教育是全國第一批勞動教育典型案例?;凇白鰪娖咝?,做大聯盟,做實全域”的思路,富陽區教育局攜手全區各鄉鎮,從地方、基地、學校三個層面進行課程設計,探索形成勞動教育機制創新的“富陽樣式”。
其一,地方課程,指南統領、內容整合。結合《浙江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指南》和《浙江省中小學勞動教育行動方案》,開展我區中小學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課程建設,把國家統編的勞技和通用技術等課程進行整合,結合中小學生的特點,自行編寫地方課程。其二,基地課程,全域跨界、協同研發?;卣n程主要由新勞動教育研究院與基地所在鄉鎮街道共同研發,秉持跨界思維和系統思維,跳出教育看教育,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其三,學校課程,因校制宜、因需建設。學校課程建設主要視學校特色、學生特點和需求,因地制宜進行設計。例如,以富春七小為代表的七小共同體學校,課程建設從農事勞作課程、勞動創意課程和美好生活課程三大板塊入手。
2.基于傳承創新,雙線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富陽區從1994年就開始探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舉辦了全國第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可以說是國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發源地。近年來,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緊扣心理核心素養班會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兩條主線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其一,建設心理核心素養班會課程,促進學生個體發展和班集體發展相融相生。圍繞學生心理核心素養,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兩個維度開發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序列化主題班會課程群。其中,“學會學習”關注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為學生的認知發展提供關鍵能力保障;“健康生活”關注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為學生的社會化發展奠定價值觀及必備品格基礎。其二,建設青春健康教育課程,促進學生發展和家長發展互助互推。富陽區教育局與計生協聯手,聚焦青春期教育的難點和痛點,圍繞“成長之道”和“溝通之道”兩門課程,進行青春健康教育的創新,重點面向小學五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以打通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任督二脈”。
3.基于生本立場,量身推進學校特色德育
富陽區各校立足兒童青少年的發展,傳承學校發展的優良傳統,結合地域的教育資源,開拓新時代德育的理念、模式、路徑和載體,構建學校特色課程,培育學校德育特色。以小學、初中、高中各一校舉例說明。
富春第二小學“三童”理念下儀式課程的設計,以尊重兒童天性作為教育起點,將塑造美好人性作為教育核心,把培養自理自立能力作為發展基石,讓孩子們在校園的每一個重要日子里都有難忘的生命體驗,留下深刻的學校記憶。鹿山中學重在建構“善文化”課程,圍繞“整合”“序列”“階梯”“實踐”四個環節,形成“知善尋善”“曉善學善”“明善行善”“播善傳善”主題教育特色,引導學生從“向善”走向“從善”、從“從善”達到“止于至善”。新登中學的“圣園碑林”德育課程以學生可感可觸的千年古城文化為抓手,發掘獨特厚重的地域文化資源,以“圣園碑林”為載體,打造“圣園講壇”“圣園雜志”等文化品牌,將圣園文化植根于學生的心靈,增強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感。
(二)文化育人,注重熏陶
學校教育最為生動、有力和持久的是文化的影響。結合地域和學校特點,我們從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融合文化三個維度進行積極探索,借助“美麗學?!薄耙恍R黄贰钡葘m椈顒拥耐七M,形成具有不同文化內涵的學校特色,為“立生德育”做深、做細、做透打下扎實基礎。
1.弘揚傳統文化,樹為人之根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孝老愛親、助人為樂、自強不息、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是立人之本、為人之根,自然是“立生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應予以大力倡導。例如,富春七小的“勤文化”、鹿山中學的“善文化”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如,淥渚鎮是南宋大孝子周雄的故里,淥渚鎮小通過挖掘地方資源、布置墻面廊道文化、實施孝心課程、開展特色活動、推進多元評價等途徑開展孝道教育,讓學生去感悟孝理、培育孝心、踐行孝行。
2.立足地域文化,尋家鄉之魂
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利用本土特有的課程資源,將德育活動和地域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可以激發學生關注與其息息相關的人、事、物,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了解家鄉發展變化和國家歷史常識,領悟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例如,古鎮龍門擁有歷史悠久的明清古建筑、品行兼備的鄉賢先輩、別具傳統的習俗習慣等。為此,龍門鎮小開發了“鄉村研學”德育活動課程,旨在培養孩子成為知廉恥、遵孝道、講氣節、勤耕讀的新龍門人。
3.基于融合文化,懷包容之心
融合文化是指不同形態的文化或者文化特質之間的相互結合、相互吸納的過程,融合是新時代育人的新姿態、新格局,意味著視野更寬、境界更高。這里的融合包括古今融合、中外融合、多民族融合等方面。例如,大源鎮育才學校是富陽最早專門接收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入學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將近一半的學生來自全國15個省份的少數民族。辦學15年來,該校一直秉承“育才盛開民族花,天南地北是一家”的辦學理念,以“快樂成長園”為載體,將多元的德育活動融入多民族文化,讓孩子懷有一顆悅納之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種下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的種子。
(三)實踐育人,注重體驗
要在德育過程中實現“人”的回歸,就要突出學生的實踐體驗,促進其從道德認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轉化。體驗是“立生德育”的重要方式,體現親歷、主動、趣味等。以新勞動教育的全域實踐為例加以說明。
1.建設全域實踐基地,打造體驗平臺
在新勞動教育的區域推進過程中,除“一枝獨秀”的富春七小省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和“百花齊放”的各校因地制宜的勞動實踐基地之外,富陽區還建立了33個勞動教育實踐體驗基地,包括洞橋·賢德基地、永昌·唐昌基地、漁山·沙頭上基地、杭富水電陳列館、富春山館等。這些勞動教育實踐體驗基地聚焦“體驗”,個性紛呈、特色鮮明,如洞橋營地是全國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內容分為山鄉生活自治、山鄉文化感知、山鄉技能實踐三大模塊。
2.推進實踐體驗活動,人人親歷體驗
從2020年9月起,全區中小學生新勞動教育實踐體驗活動面向全員全面開展,至今已組織4萬多名學生參加。目前,我區已有7條相對成熟的新勞動教育實踐體驗路線,包括“環保衛士·果蔬培育”“小小工匠·乘風破浪”“山鄉味道·耕讀傳家”“古法造紙·指尖匠心”“水電‘悟’理·‘衣衣’不舍”“昆蟲物語·奇趣菌菇”“龍舟競渡·花樣饅頭”,使得勞動教育實踐體驗既有全區的統一要求,又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個性選擇。
三、區域推進“立生德育”的運作機制
(一)多主體參與,形成全域推進的聯動力
“立生德育”的區域推進是大范圍內的教育革新和行動。只有多元主體的參與并發揮各自作用,才能形成全域推進的聯動力。以新勞動教育為例簡要闡述。
1.政府行政助推,體現政策保障
2019年4月,富陽區委辦公室、區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富陽區中小學生“新勞動教育”實踐體驗活動方案(試行)》,由區財政補助660萬元,組織全區4.4萬余名三至八年級學生參與新勞動教育實踐體驗活動,打造100個項目各異、各具特色的新勞動教育實踐體驗活動精品村,培育1,000個接待規范、教育有效的專業化新勞動教育實踐體驗活動示范農戶,研發新勞動教育實踐體驗課程,開展集大規模綜合基地、鄉村實踐基地與農戶體驗點為一體的體驗活動,將新勞動教育和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促進勞動教育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2.教育部門主推,體現行政驅動
富陽區教育局先后出臺了《關于區域推進富陽區中小學(幼兒園)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杭州市富陽區中小學“新時代勞動教育”指導建議》,對中小學生參加“家務勞動”“校內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型勞動”4個方面的勞動內容進行了必要規范,提出了中小學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標準和指導建議,幫助學校厘清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基本原則、實施策略和保障機制,以行政驅動的方式推動工作。
3.專業機構借力,體現學術引領
為全域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由富陽區委區政府主辦、浙江省德育分會勞動實踐教育專委會和富陽區教育局承辦的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高峰論壇,邀請全國著名專家來富陽為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出謀劃策。除勞動教育高峰論壇,我區還與杭州師范大學等合作,承辦了“公望”全國班主任論壇和長三角勞動教育聯盟論壇。
4.學校精心實施,體現落地生根
基層學校組建新勞動教育教研組,實施和研究新勞動教育。學校著力建設勞動實踐基地,因地制宜開辟校園種植場地等。積極開展“生態教室打造”“美麗寢室建設”等校園勞動,“愛心幫幫團”“敬老服務小隊”等公益服務勞動以及“孝親”“惠己”等家務勞動,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充分發揮勞動的綜合育人功能,真正讓新勞動教育落地生根。
(二)多部門聯動,形成全域推進的協同力
1.推進學校與家庭育人一體化
系統評估富陽區家庭教育現狀,科學謀劃“十四五”富陽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完善橫向構建與縱向貫通的工作體系。橫向構建形成政府、部門、鄉鎮(街道)、村(社區)、社會組織和家庭全覆蓋多層級的家庭教育工作體系;縱向貫通形成從出生、成長、成人、成家的生命周期時間軸,明確各部門家庭教育指導職責。強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協同配合,加強學校對家庭教育的專業指導,幫助家長系統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進學校與家庭的高質量協同育人。
2.推進學校與社會育人一體化
建立多方聯動機制,實現社會資源的共享共建,凈化學生成長環境,助力廣大中小學生健康成長。例如,在區域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過程中,結合富陽區情特點,積極推動全區中小學生參與校外勞動實踐,包括志愿服務、社會體驗、(村)社區體驗等。區教育局和團區委等部門聯合加強對社會實踐基地、場所(項目)的建設,多方挖掘潛力,整合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安全、規范、有益的社會實踐平臺。
(三)多平臺搭建,形成全域推進的專業力
1.隊伍培訓專業化,形成專業聚合力
為打造一支優秀的班主任隊伍,我區班主任培訓已經實現全覆蓋,形成了以班主任任職資格培訓、班主任全員培訓、骨干班主任培訓、班主任帶頭人以及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培訓為內核的培訓體系,為班主任專業成長搭建平臺。其中,班主任任職資格培訓重規范、強基礎;班主任全員培訓重實踐、提能力;骨干班主任培訓重問題、學方法;班主任帶頭人研修重研究、顯風格;省市區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研修重孵化、會引領。
2.德育工作專業化,形成專業滲透力
為形成全域推進的專業力,日常的德育工作也在向專業化的方向努力。其一是構建由“區德育教研員+德育教研大組”組成的“1+N”(1指一個區教研員,N指N個片區德育教研大組)專業共同體,負責區域德育工作的頂層設計,做好全區中小學德育教研督查工作、德育品牌建設的調研指導與推進工作。其二是在基層學校由德育校級領導、德育中層干部和德育工作能力強的教師組成德育教研組,以班主任為中堅力量開展德育教研活動,推進和優化本校德育日常工作。
3.推出“德育信箱”,形成專業輻射力
從2017年起,由富陽區教研中心德育與科研部發起,通過與富陽日報社合作,在《富陽日報》上開設一周一欄的“德育信箱”專業園地,收集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棘手問題、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疑難雜癥”,組織區內名優班主任進行深入研討,提出應對策略,在為家庭、社會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同時,也為區內年輕班主任的專業成長提供學術引領。
“立生德育”是富陽區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本土化創新性實踐?!傲⑸掠敝荚谧非蟮掠繕说耐暾?、德育內容的全面性、德育課程的豐富性、德育主體的多元性、德育環境的生態性等。今后,我們將深入探索“立生德育”的內涵、路徑與機制,不斷提升區域德育工作的水平,為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章清,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