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琴
[摘 要]筆者以自身經驗,在了解營改增含義的基礎上,分析房地產行業的特點及稅收構成,對營改增政策予以思考,包括增加稅收知識培訓力度、提高增值稅專用發票管控力度等,以此明確其對房地產行業稅收的影響,再提出相應的整改對策,以供借鑒。
[關鍵詞]營改增;房地產企業;稅收;影響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2)08-0028-03
房地產是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也是民生項目核心行業,不僅包括傳統樓盤建造和銷售,還涉及房屋租賃等服務。隨著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國內稅收政策發生改變,如“營改增”。房地產行業雖存在巨大利潤,但稅收也相對較高,如何在營改增政策下改變稅收影響,是目前首要探討的問題,更是維持房地產行業穩步發展的根本[1]。
顧名思義,營改增是將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傳統營業稅是在境內各項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的營業額征收的稅費,如提供應稅服務、銷售不動產等;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加工及銷售等環節產生的增值額的稅收服務,營改增政策的推行,不僅減少企業稅收壓力,還為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提供助力[2]。
(一)特點
房地產行業是維持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無論是在產品開發層面,還是在業務推廣、項目類別等層面,均體現出獨特特點。具體為:①開發產品。呈現單件性、商品性和固定性特點,即在原料產地、開發地、消費地等層面高度重合,不可移動。②開發業務。呈現復雜性,如前期拆遷及安置、土地征用、勘察和規劃,中期進場、施工驗收,后期宣傳及銷售等,這也決定其往來對象的多樣性。③整體項目。呈現資金量大、周期長和風險高等特點,還涉及各類稅種,如增值稅、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契稅等[3]。
(二)稅收構成
1.增值稅。增值稅是指對生產、銷售商品、提供應稅勞務產生的增值額收入的稅收,既包含減免稅項目,還涉及特殊商品免征、退還政策。隨著營改增政策的推行,房地產及建筑行業已納入增值稅范疇,不僅要繳納經營活動稅費,還可對房屋出售、租賃等環節進項稅予以抵扣,但應滿足票據合法和完稅憑證的原則。
2.土地增值稅。土地增值稅是指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產生的稅收,包括取得收入的單位及個人。房地產行業“暴利稅”,是指在獲取土地使用權的同時,通過剔除開發成本、其他費用前提下產生增值部分繳納稅款,而此環節企業也參與產權出售。
3.土地使用稅。土地使用稅是以土地實際占用面積為計稅依據的稅負,依據差別稅額法,以本地區經濟發展及城市建設,調整每平米稅額。該稅率為房地產企業或其他單位繳納,個人無須繳納。
4.耕地占用稅。和土地使用稅相同,耕地占用稅也為數額征收,各地區稅率均不相同,但二者為相斥稅種。即新征用土地不超過1年僅征收耕地占用稅,若超過1年不再繳納,改繳納土地使用稅。
5.所得稅。所得稅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如提供勞務、銷售貨物、權益性投資和特許權使用費等。
6.其他稅種。①房產稅。房產稅是以房屋稅收價格、租金收入為計稅依據征收的財產稅,僅針對未轉讓成功的房屋,包括從價計征、從租計征等類別。②契稅。契稅為財產轉移稅,是房屋契約形成時承受人繳納的稅種,也是地方財政收入的基本來源,稅率為3%~5%。③印花稅。針對經濟活動、經濟往來征收的書面、憑證稅收,即產權轉移書據,稅率為0.05%。
營改增政策是國家為推進經濟社會提出的新政策,不僅是稅收政策,更是加快經濟發展的根本。其對房地產企業的影響如下。
(一)利好影響
1.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值稅有“憑票抵扣”政策,可為企業經營活動提供便利。特別是在營改增后,企業可通過抵扣增值稅,減少稅費,避免重復納稅問題,還可節約財務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原因為:房地產企業應在準確了解政策和運用政策的前提下,調整內部結構,以相互競爭、穩抓機遇等諸多方式,增強管理能力,提高競爭力[4]。
2.有利于經營活動。營改增政策下可將固定資產納入可抵扣范疇,極大程度上減少現金流支出,為企業經營、投資等活動提供便利,而現金資源的增加也會提高其競爭力。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營改增政策可提高供應商靈活度,傳統營業稅下企業為減少采購成本,過多選擇小規模納稅人、個體工商戶等,但這也會增加稅收壓力。營改增后企業可依據需要,從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及個體工商戶等諸多層面篩選供應商,在多方比較的同時,減輕稅負,做出有利決策。
3.減輕稅負。傳統稅收政策下,企業稅費比例較高,無疑會增加稅負壓力。但營改增政策可在抵扣部分稅費的同時,減少繳納份額,減輕稅負。同時,企業現金流增多,也會逐步增加經營活動頻次,而這也會在未來提高增值稅比例,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原因為:營業稅為價內稅,依據含稅銷售額予以納稅;增值稅為價外稅,計稅依據為不含稅銷售額,不會面臨重復征稅問題,在減輕房地產企業稅負的同時,降低房價。同時,部分企業寫字樓均為租賃形式,營改增政策可抵扣該部分固定資產進項稅,降低購樓價格,加快行業發展[5]。
(二)不利因素
1.增加資金壓力。由于房地產行業的特殊性,大部分企業青睞于融資,這也會增加融資成本,導致現金流被占用,增加資金壓力。隨著營改增政策的施行,房地產項目開發環節涉及諸多進項稅發票,但卻因項目未完成、難以銷售,導致進項稅難以抵扣。以負債表層面而言,進項稅額未影響企業總資產,但事實卻與之相反,占用諸多現金流,且絕大多數房地產項目開發、建設周期超過一年,這也會增加其資金壓力。
2.進項稅發票獲取難度大。對于房地產行業而言,企業銷項稅多為9%,但在項目開發、建設等環節涉及諸多行業及經濟組織,致使進項發票稅率不同,如3%、6%、9%及13%。同時,房地產行業中針對營改增推行時間較短,部分供應商未得到規范管控,致使小規模納稅人占據絕大比例,稅率更是為3%。
3.利潤表內營業收入波動。營改增前,企業利潤表內營業收入項目為含稅收入,但改革后實現價稅分離,營業收入項目為不含稅收入,僅從該項目而言企業經營水平下降。以100萬營業收入為例,營業稅下營業收入為100萬、凈利潤為95萬;增值稅下,營業收入為 91.74萬[6]。
(三)具體影響環節
1.開發成本。針對房地產企業而言,開發成本和經濟收益密切相關,營改增政策下對開發成本存在以下影響:因房地產行業業務范圍特殊性,項目施工中涉及諸多建筑材料,既包含混凝土、鋼筋和水泥等主體材料,還涉及鐵釘和螺絲等零部件,前者采購傾向于正規企業,可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后者采購多為小企業或個體工商戶,難以取得專票,增加增值稅抵扣難度,造成生產成本增多。同時,建筑主體材料增值稅稅率為13%,這也促使房地產企業的革新。
2.經營管理。①提高發票管理難度。營改增下房地產企業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資格,這也會增加其發票管理數量,對財務人員具有嚴格要求。②不利于產品定價。由于增值稅為價外稅,致使企業營業收入減少,應逐步調整產品結構,使之更好地適應新政策,這也會增加產品定價難度。③提高營銷難度。營改增政策下,逐步拓寬企業經營范圍,存在混合銷售模式,應科學轉變營銷方式[7]。
3.勞務支出。施工人員是房地產企業發展的核心載體,不僅決定了工程質量的優劣,還影響了材料是否充足。調查發現,施工人員多為農村進城務工,專業知識及綜合素質相對較低,且在工程項目、工期不同的前提下,對施工人員需求極多,這也導致了施工人員的流動性,不利于企業集中管控,還會增加部分勞務支出,影響經濟效益。
(一)增加稅收知識培訓力度
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營改增政策對稅務的影響不容忽略,管理者應在提高重視力度的同時,對財務人員和成本核算人員進行稅收知識培訓,在增強稅務意識的同時,積極應對“營改增”帶來的不利影響,規避企業風險。例如,財務人員定期和其他部門予以交流,探尋稅負平衡點,減輕稅收壓力;盡量選擇一般納稅人為首要供應商,以免增加負擔。
(二)提高增值稅專用發票管控力度
營改增政策前,部分業務人員將發票緊握在手中或部門,但營改增后應摒除此習慣,否則會出現“一方掛賬、一方未掛賬”現象,不僅導致信息不對等,還違背權責發生制。為更好地達到此目標,企業各部門應認識到增值稅專用發票及時報銷的意義,便于查閱發票真實性,一旦出現問題可及時退回;即便部分企業無須立即付款,也應掛入往來賬,凸顯權責發生制。同時,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后,采用臺賬式管理,單獨存放抵扣聯,記賬聯附憑證,且及時裝訂,以便查閱[8]。
(三)科學運用稅收優惠
稅收優惠政策的推行,是以調整資金結構、加快企業發展為主要目標,房地產企業應在科學、合理運用該類政策的基礎上,減輕稅收壓力,提高行業競爭力及整體經濟效益,促進穩步發展。在此期間,財務人員應增加稅收知識學習力度,及時且準確掌握財政部各項政策,起到為己所用和合理避稅的目的。
(四)調整傳統產品銷售模式
房地產作為資本投入多、資金流入量大的行業,資金結構多為融資類型,及時做好資金回籠工作,是維持發展的根本。即在產品定價時,應綜合考慮各項因素,如開發成本、增值稅和扣除項目間相關性,明確最佳稅率臨界點,在保證定價合理的同時,提高銷售量,促進資金回籠,減少時間及資金等成本消耗。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降低產品定價雖減少企業收入,但會提高銷售量,增加整體利潤。
(五)更改企業產品結構
目前,房地產企業為提高市場份額,房產銷售中多采用精裝房和清水房等類別,特別是精裝房,包含房屋裝修、原料采購、燈具和廚衛設施、勞務外包等諸多業務,均可作為進項稅予以抵扣,減輕稅收壓力,提高利潤,有利于企業良性發展[9]。
(六)具體稅務籌劃方案
1.開發成本。依據建筑項目具體需求,酌情采購建筑用材種類及數量,還要配備較大的施工隊伍,否則難以滿足工程建設的需求,而這也會增加資金投入。為減少開發成本,可在項目實施前,對各環節工作予以籌備、計劃,嚴格控制成本及施工環節,保證各項工作按順序進行。同時,企業應實現部分項目成本分離,盡量和增值稅予以抵消,減少后續稅負。
2.產品銷售。稅收貫穿于建筑項目的始終,從最初的開發成本和建筑材料購買環節,直至產品銷售等環節均存在稅收,會隨著產品價格的增長而逐步增加。針對此,房地產企業在樓盤營銷時,應調整營銷模式,在減少稅收金額的同時,提高營業利潤。例如,在充分了解市場特點的同時,將產品銷售、建筑裝修費用予以區分,拓寬稅款繳納范疇,降低增值稅[10]。
3.勞務支出。房地產企業勞務支出不僅包含施工人員的支出,還包含工作人員的支出。正常情況下,施工人員的支出稅款由相關勞務企業負責,若企業在此環節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可減輕稅收壓力。因此,房地產企業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應盡量選用正規勞務結構,不僅可保證施工人員整體素質,還可對其予以有效管控,獲取可抵扣增值稅發票。
4.建筑材料。社會經濟的快節奏發展,使國內企業間競爭日益激烈。為提高項目整體效率、減輕稅收壓力,財務人員紛紛將注意力集中在建筑材料籌劃層面。例如通過招投標方式,審核供應商營業資質,節約經濟成本,還可在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前提下,便于后續材料價格及質量的核查,準確把控項目整體質量和效益。
綜上所述,營改增政策對房地產企業稅收既有有利影響,也有不利影響,為更好地提高稅務籌劃工作效率,減輕稅收壓力,企業管理者和財務人員應在正確了解相關政策的同時,對企業現有資本結構、經營結構和產品結構予以整改,在整合現狀的基礎上制定整改措施,保證穩步發展。
[1]畢勝.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稅收的影響及籌劃對策分析[J].大眾投資指南,2021(07):57-58.
[2]何云婷.淺析“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稅收的影響及籌劃[J].中國集體經濟,2020(35):94-95.
[3]張勝男.“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稅收的影響與稅收籌劃方式分析[J].質量與市場,2020(15):13-15.
[4]王寶妹.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稅收的影響及籌劃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12):29-30.
[5]牛茜.“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稅收的影響及籌劃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9(05):94-95.
[6]馮潔.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稅收的影響及籌劃對策[J].經貿實踐,2018(23):159-160.
[7]章佳麟.淺析“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稅收的影響及籌劃對策[J].納稅,2018,12(34):51+53.
[8]苗俊玲.淺析“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稅收的影響及籌劃對策[J].大眾投資指南,2018(19):75-75.
[9]管程程.淺析“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稅收的影響及籌劃對策[J].納稅,2018(05):36-36.
[10]王錦文.“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稅收的影響及籌劃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8(16):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