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敏 彭衛兵 藍天健 張芳超
唐仁杰,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衛星產品事業部工藝師,“唐仁杰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曾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四川工匠”、“四川省最美職工家庭”、“中國航天貢獻獎”、“航天技能大獎”等榮譽稱號,2022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作為航天電子裝聯和調試線上的優秀技術人員,他以卓越匠心、超群匠技,獻力嫦娥、北斗、天問、天和等多個航天重大項目,為新時代技術型產業工人樹立了標桿。
1986年3月,唐仁杰出生在四川南充一個農村家庭,他從小就對技術特別感興趣。2006年,他考入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工程技術專業。在學院,他刻苦學習,勤學苦練,潛心鉆研技術。2008年,他一戰成名——首次參加四川省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即勇奪一等獎。很快便入職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一名電子裝調工。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唐仁杰被航天技能工人們精湛的技術、精益求精的匠心以及保家衛國的愛國心所感染,下定決心一定要掌握技術、報效祖國。
從此,他踏踏實實地從一名無線電裝調學徒工做起。白天跟著師傅們苦學扎線、搪錫、單板焊接等基本功和波峰焊、再流焊、貼片機等設備操作;晚上回家挑燈夜戰,自學機械制圖、設備維修……他癡迷地學、玩命地練,尤其沉迷于細引線、多引腳器件的高難度焊接技術。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不懈的努力使得唐仁杰超過當年所有師兄弟,提前半年出徒,獨立承擔起航天產品裝焊、設備操作等工作!
通過數十個航天型號產品礪練,唐仁杰成為公司首位熟練操作所有電裝加工設備的青年技術人員,并練就了3D-PLUS、QFN、QFP等高難度元器件手工裝焊技術。2014年,公司進軍衛星電裝產品調試領域,唐仁杰快速學習掌握調試技術,成為公司電裝/調試雙工種復合型人才轉型典范。
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參加四川省、中國航天、四川航天等各級技能競賽10余場,多次躋身四川航天無線電裝調工技能競賽前3名;2021年獲得中國航天“電子專用設備裝調大賽”第二名。2013年至2015年期間,他自學10余門課程,獲得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學位。2019年,他成為公司為數不多的以技術工人身份競聘工藝師成功的員工,引起不小轟動。
在諸多技能競賽中嶄露頭角,在重大航天型號任務中劈波斬浪,唐仁杰用艱辛付出踐行了“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成長之路。
唐仁杰腦中有技術,手上有絕活。在一次國家重點型號飛機臨近首飛試驗前,突然發現一種必須替換的QFP芯片與焊盤不匹配,要將208根直徑0.15mm的漆包線分別搭焊到寬度和間距都僅有0.2mm的焊盤上,且要控制位置偏移量在0.05mm內,時間精度在0.5s內。任一操作偏差,都會影響之前的焊點質量。唐仁杰臨危受命,憑借精湛技能和豐富經驗,似機械臂般一次性精準焊接成功,引線整齊柔順,質量檢測可靠,型號負責人也嘆為觀止。
在某設備研制過程中,需更換一批多引腳高密度BGA、QFP等元器件。唐仁杰只身前往設計單位,僅憑一把電烙鐵、熱吹風和簡單的工具,完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特別是要將位于產品底部、肉眼無法觀察的有著900多個引腳的器件一次性準確貼放,任何一個細小失誤都會導致失敗。唐仁杰憑借精湛技術一次性精準盲貼成功!
在“天和”核心艙某電路板加工過程中,針對板間連接器中間位置除金搪錫技術難題,他通過設計專用搪錫裝置并探索采用波峰焊搪錫操作特殊工藝方法,攻克技術瓶頸并填補板間連接器搪錫工藝空白,為推動航天產品集成化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除了驚艷的“一技定乾坤”,唐仁杰還積極在中國航天、四川航天等更高一級重大工藝研究平臺一展身手。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高密度多層PCB組裝件再流焊高可靠性技術》的重大工藝課題中,他提出貼裝頭選型、大型器件初始位置設定、避免器件移動偏轉、確保貼放精度等技術建議,全部被采納;在另一項《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自動化生產》課題中,他深入研究元器件吸取、搪錫方法,攻克自動搪錫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參與嫦娥、天問、北斗、天和核心艙等多個航天重大項目產品生產,完成2000余塊星載單板焊接,1000余套產品調試,一次交付合格率100%;承擔重點型號返修任務200余次,避免產品經濟損失上千萬元。他用超群技術實現無數次突破,為重點戰略武器如期亮劍、重大宇航任務向天高歌,為嫦娥奔月、北斗組網、天問問天、天和升空等作出了自己的特殊貢獻。
癡迷于技術的唐仁杰,以技術巧思催生創造發明,用創新賦力生產提質增效。
針對航天電子產品里軸向元器件成形加工操作煩瑣、易損傷器件等問題,唐仁杰反復進行技術研究和驗證,設計開發了“軸距可調式軸向元器件雙邊無損成形鉗”。此鉗軸距調節靈活,能一次完成雙邊引線成形,且經50倍放大確認不傷引線。該發明徹底解決了軸向元器件成形加工難題,確保質量的同時提升成形速度超8倍。
針對微小型、異形印制板難以自動裝焊難題,唐仁杰研究設計了焊錫膏絲印平臺,通過絲印、貼片、再流焊3個生產環節技術創新,將合格率從70%提升至98%,單批次貼裝周期從4個月縮短至10個工作日,不可思議地解決了許多生產難題,直接經濟效益近200萬元/年。該創新成果獲第23屆全國發明展覽會“發明創業獎·項目獎”銀獎。
2020年,唐仁杰自主研發貼片機散料托盤,使小型封裝LCC、SOP等器件在完成多項預處理后能快速貼片,用不到原加工一半的時間即完成該產品100套、6000多塊單板生產,全面搶回因疫情耽誤的生產周期,得到型號總體單位高度贊譽。
針對北斗衛星某EPC電源電路調試安全隱患,唐仁杰組織梳理產品特性,設計調試專用工裝,將80%的測試點由產品引出到工裝并排列工整、標識清晰,杜絕了點位測試錯誤,調試周期由7天縮短為3天,保障了該重點型號產品優質交付,該系列工裝被衛星總體單位采納并推廣使用。A7CF1CA9-5D37-4024-B57A-011212354799
如今,“唐氏創新”在四川航天乃至集團公司都打出了名號,其20余項創新成果全部得到推廣,為確保型號科研生產發揮巨大作用。相關發明先后申報國家專利12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板間連接器可靠搪錫、焊錫膏絲印平臺、槍式電纜屏蔽網留銷鉗等6項專利已獲授權。
唐仁杰以踏實進取、勇于創新的態度和作風樹立了榜樣,但他深深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主動擔負起提升團隊整體素養能力的重擔。
2011年,他就成為了班組最年輕的師傅,先后帶徒13人,25歲就被評為公司“最佳師傅”。對于徒弟,他手把手地教,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徒弟們耳濡目染,不僅學到了技術,還學到了善于學習、勤于鉆研的好作風。在其精心教導下,徒弟中2人晉升為技師,8人晉升為高級工,3人取得中級工執業資格,其學徒先后獲四川航天職業技能競賽第一名、調試工技能競賽三等獎、電裝工技能競賽第四名、四川省調試工技能競賽第四名、全國“快克杯”電裝總決賽優秀獎。
為了更規范更快速推動隊伍成長,唐仁杰認真總結所思所學所得,先后獨立編寫《衛星產品調試過程控制管理要求》、《衛星單板調試流程》、《再流焊貼片工藝規范》、《星載產品調試過程控制管理要求》、《QFP焊接技巧》,全部被納入公司培訓教材與規范標準,成為新員工上崗必讀科目。他還撰寫了關于鍍金表貼器件自動搪錫、多規格異形印制板組裝件自動化生產等多篇國防科技報告,其《基于調試元件的工裝設計及應用》被評為四川航天優秀論文,《板間連接器搪錫技術難點解析》收錄于中國宇航出版社《航天技能人才操作實踐案例》,為人才快速成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唐仁杰的名聲越來越響,他也在思考,如何將這份“好名聲”叫的更久、叫的更響。2021年初,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唐仁杰勞模創新工作室”,打造以“勞動模范、科技人員、技能人員”為骨干力量的“三位一體”團隊。作為工作室的“領航人”和“主心骨”,唐仁杰開啟了由一個人創新向一群人創新擴展的新局面。他帶領成員將實踐創新與生產應用緊密結合,聚焦難點痛點,總結經驗,尋求突破,自主設計多項工具、工裝,先后開展5項技術創新,完成1項集團公司重大工藝技術研究、2項院級重大工藝技術研究、5項廠級工藝攻關,培育了一批3D-PLUS、QFN、QFP等高難度元器件裝焊及返修操作者,工作室成員榮獲龍泉“十佳青年工匠”、“四川航天技能大獎”、“四川航天技術能手”等榮譽。
扎根航天十三載,唐仁杰始終秉承“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理想信念,在突破生產技術瓶頸、保障航天重大工程任務、提升生產制造效能上留下了工匠楷模的豪邁身影,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四川航天優秀技術人員的精彩貢獻。A7CF1CA9-5D37-4024-B57A-01121235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