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克里斯蒂娜·羅塞蒂寫下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有一首小詩頗富童趣。那大概是久遠以前的某天,當她抬頭仰望天空,看到天空中的云朵來去飄散,落筆便成為一首名為《云》的小詩。正如那些巧妙的作品經常具備的品質,整首詩中沒有一個“云”字,但人們知道,詩人說的“白羊”就是云。
白羊,白羊,
在一座藍山上,
當風停了,
你們都站著別動。
當風吹起,
你慢慢地走開。
白羊,白羊,
你要去哪里?
真正的白羊不會被風牽著走,而云的確如此。當然,云不僅可以是白羊。只要有足夠的想象力,它幾乎可以是任何東西,白駿馬或棉花糖;也不一定非得是白色。
各種各樣的云出現在人類的夢里,從哲學、文學、藝術、宗教,到科學、技術,當然還有天空。
2
1869年夏天,約翰·繆爾行走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部內華達山間,并將每日考察所見寫入日記。四個月里,除了山脈、礦石、植物、動物這些頗具考察價值的自然資源,他的觀察對象還包括天空的表情——云。有意思的是,如同羅塞蒂以“白羊”比喻云朵,約翰·繆爾則稱羊群為“云朵一般”。
我們錯過的每一朵云,都比羊有著更長久的“生命”,在它沒有盡頭的軌跡當中,以同一種或另一種形式往復重生。即使已經不復存在,它們的存在仍舊可以證明、可以清查,它們的圖像、紋理、顏色仍舊可以喚起感官的聯想。
而這種記錄或聯想的極限是什么呢?
烏拉圭少年伊雷內奧·富內斯對細節的極致再現或許可以回應此類疑問。作為博爾赫斯筆下最迷人的人物,他能清楚記得1882年4月30日清晨南方朝云的形狀,并在記憶中將其與他只見過一次的某本皮面精裝書的紋理以及凱布拉卓暴亂前夕船槳在內格羅河激起的漣漪進行比較。這位奇人是在他14歲的清晨看到那些云的,而當他回首自己生活過的19個年頭,再遙遠、再細小的事都如那片云一樣,呈現著讓人難以忍受的清晰度。
但,過分的清晰似乎是藝術的天敵。富內斯可以迅速掌握數種語言,用拉丁語背出《自然史》第七卷第二十四章第一段,卻沒有辦法真正創造美。在被細節塞滿的世界里,他始終沒有學會歸納,而豐富的意味正藏在那些囫圇概括的東西上面。比如明亮的白云意味著豁朗的心情,一種安穩、悠閑的狀態;灰暗的烏云則暗示某種陰郁的氛圍,代表生活中所經歷的挫折磨難。你不必知道白云的亮度是每平方米多少坎德拉,或烏云是幾十度灰。
而無論其圖像、紋理、顏色如何,云都將隨風飄逝,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讓迷惘之人找到共鳴。1837年,萊蒙托夫為普希金因決斗而死伸張正義,屢遭流放和入獄。他在詩中寫道:“天上的云啊,永恒流浪者?!薄巴乙粯?,像放逐的囚徒?!?/p>
沒有富內斯的天才,或許是每一個真實存在的人所要感激的。在紛繁復雜的事物面前,我們“又瞎又聾”,以至于一再感受到云端之外情感的豐盛。如此,云可以寄托漂泊無依的孤苦,也同時可以是浪漫、狂喜、充滿情欲色彩的修辭。
3
作為審美意象,云,是經由人類獨特的情感活動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但實際上,云是客觀物象,是實體。天空中轉瞬即逝的云,與深藏地下、經久存在的花崗巖一樣真實。一瞬或是幾百萬年,在造物主的日歷上沒有差別。云既不浪漫,也不虛無。為什么在人類眼中,云可能是任何東西,卻唯獨很少是它自己?
許多十九世紀歐洲繪畫中的云彩看起來與十八世紀的截然不同。其結構是如此豐富,卷云在翻滾的積云上飛舞,層云在低處盤旋。這有很大可能是因為直到1802年,云才被明確地分類。隨后的研究影響了從約翰·康斯太勃爾到特納的風景畫創作。
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在自然科學的大部分領域都被分類法打點得規規矩矩的年代,云,這個抬頭可見的尋常事物,竟遲遲未能建立一個系統。一些人曾做過嘗試,但都未能流行推廣。即便在氣象學家面前,云也不過是龐雜野性且不受類型控制的個體。
直到1802年,英國的阿斯克西斯學會收到一篇論文,人類才開始對云另眼相看。論文的作者是一位職業藥劑師,在花了數年時間觀測倫敦的天空之后,自學成才的盧克·霍華德從云彩變化的種種形狀總結出云的模式,并且寫作論文提出對云進行分類的必要性:“為使氣象學家能夠將分析的關鍵應用于他人的經驗,并簡潔精確地記錄自己的經驗,或許可以引入一個系統的命名法?!边@個說法禮貌而謙遜。
在霍華德去世150周年時,倫敦的科學博物館在一個陳列柜中展示了他的部分研究工具和藝術作品。彼時,他的盛名早已從成功的商人、藥劑師變成“氣象學之父”,其影響力也從科學領域延伸到藝術領域,激發了許多偉大的藝術靈感。
4
與霍華德同時代的約翰·康斯太勃爾,以強有力的云上風景回應著這種關聯性。
在1821和1822年間,他創作了大量以云和天空為主體的油畫速寫,并為創作每一幅畫時的氣象條件和一天中的種種寫下日記。他下筆很快,但又極致精確,以盡可能接近他觀察到的細節。1822年10月7日,他告訴朋友約翰·費希爾,他最近對“一大片天空進行了大約五十次仔細的研究”。
作為最早在戶外以油彩作畫的藝術家之一,康斯太勃爾的創作樸實而直接。站在風景之中,眼睛看到什么,便畫下什么。于是,畫中便有了樹梢和飛鳥。而他的關注點則始終在于風吹過天空時云層的形成。
彼時,身體抱恙的妻子在閑暇中養病,畫家則在等待與陪伴中體驗著強大的平靜和執著。一切都在大自然中進行。而他選擇這樣做,是因為他相信這樣畫風景是科學的,也是詩意的。他認為一個人應該畫真實的生活,而不僅僅是從想象中創作。
年復一年的記錄,成就了著名的《云的習作》。藝術史學家恩斯特·貢布里奇寫道,康斯太勃爾拒絕比大自然更令人印象深刻,而《云的習作》恰恰說明了大自然以其最簡單的形式是多么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有一些具體的創作時間也無從查起,有些畫已遺失了??邓固獱柣蛟S不曾想到,自己對云的無盡熱情,也為后世的藝術史學領域留下了無盡的研究課題。尋找,考據,對比,讓遺落的碎片相互關聯而彼此照亮,是令人興奮的事。
然而,正如藝術館收藏作品,畫家收集云層,收集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或許是為了安慰,英國賞云協會的創立者加文·普雷特-平尼一再強調,“收集東西并不等于要擁有它。你甚至也不用去想如何抓住它。你要做的,只是去看,去記錄?!?/p>
2017年的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組織正式確認了一種新的云彩類型——糙面云,作為波狀云向極端、混亂、無序發展的罕見特例。這是由賞云協會提出的,正如兩個世紀以前,盧克·霍華德向阿斯克西斯學會提出的一樣,人類的欲望從未止于凝視。如果不能代替大自然創造云,借由一種新的命名方式,不妨創造一種新的描述語言和觀看角度,也是偉大的成就。
如果可以,我們當然更樂意代替大自然實現神力。只要我們懂一點物理,甚至可以在玻璃瓶里自己創造一朵云——從誕生到消散。這頗值得慶祝,但又似乎有點兒失落。
5
有趣的是,人類一邊讓云進入藝術表達,承擔各種各樣的隱喻;一邊又嘗試去除自己,去除人類,恢復它天然的屬性,卻常常忘了,云本身不過是一種因果,一種特定條件下的產物。云沒有那么神奇,甚至不必天然,不必在需要仰望的高空。
于是想起美國作家羅杰·埃伯特在對電影《云圖》的評論中寫下的話,“云看起來不像駱駝、帆船或天空中的城堡。它們只是一個運轉中的自然過程?;蛟S,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p>
梁爽:寫作者,媒體從業者,作品發表于《人民日報》等多家報刊。64A5A7AD-14F7-4A9C-B171-D252A07EF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