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薇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類新興產業層出不窮,新生事物的出現讓我們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網絡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使得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外的藝術產生沖突與碰撞。為此,我們應保護與傳承中國優秀的玻璃藝術,并對其進行發揚與創新,讓中國玻璃藝術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大力傳承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彰顯大國風采。
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辈A且环N可塑性極強的裝飾性材料,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其發展和改進仍面臨著一系列難題與挑戰。
當今社會,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物質生活,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滿足與審美需求。雖然玻璃藝術在我國的起源較早,但卻面臨著管理理念、設計水平、制作質量、技術相對落后等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傳承人員流失,非遺傳承人才斷層
在非遺傳承中,不僅要融入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還要重視傳承人的關鍵地位。非遺傳承需要注入新血液,注入新靈魂。在現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非遺傳承人出現了青黃不接的難題,很多非遺項目出現了“人亡藝絕”的狀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著人才流失與傳承人老齡化嚴重等問題。
首先,由于城鄉經濟差異,更多人選擇離鄉就業。隨著鄉村年輕人的陸續離開,玻璃藝術面臨危機,無人傳承的問題日益嚴重。
其次,傳承人老齡化嚴重,非遺傳承需要人們付出更多的精力、時間,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一輩傳承人手腳靈活程度降低,容易感到疲勞和力不從心,最終選擇放棄。隨著老一輩人的離去,這門手藝也將逐漸消失。
最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網絡世界,人們都追求新穎與快捷。而非遺傳承的學習時間較長,消耗精力較大,擊退了無數學習者的腳步。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基和靈魂是“人”。雖然國內近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相關研究極為關注,但是傳承人的價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并沒有得到深度體現。
非遺傳承思想守舊,缺乏創新精神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師徒傳授,由于時代不同,老一輩傳承人十分重視師徒傳授的傳承模式,而現代年輕人認為師徒制較為守舊,其對“師傅”概念的無感加重了非遺文化難以繼續傳承的問題。
其次,創新、個性化與多功能一體成為當今人們對單品的追求目標,而傳承人缺乏創新想法,無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尚相連接。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種:一是地區限制,網絡不便捷,老一輩傳承人無法與外界交流而導致玻璃藝術不能更好地傳承與創新;二是老一輩傳承人手持老年機,無法或者不會上網,不能將藝術與市場相聯系,手工藝品市場化水平較低,難以帶來經濟效益。
再次,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一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以地區劃分,由于家家戶戶都做相同的藝術品,村莊市場飽和,產品需求量較低,無法轉成經濟效益帶來收入,傳承人最終選擇放棄。
最后,有些傳承人思想過于老舊,故步自封,與時代和科技脫節,不愿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導致傳統藝術仍處在原地踏步的發展階段。老舊思想束縛著非遺的發展,也阻礙著非遺的傳承,導致其衰退甚至消失。
缺乏經濟來源,非遺傳承難以維持
隨著非遺傳承人才的流失,玻璃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困境。沒有健全或完善的保障制度,藝術的傳承與弘揚面臨著巨大挑戰。傳承人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很難通過傳統技藝維持生計,逐漸失去與新市場的聯系。因此,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各省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給予非遺傳承人補助,使其可以在生活上得到改善,但這似乎不能從根本上改善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現狀。同時,國家的補助容易使傳承人滋生對國家的過度依賴心理。當地還應建立完備的非遺藝術市場,完善非遺的保護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化教育事業相結合
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圣地,要將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發展中國特色教育要深深扎根于我國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立足于我國的國情民情,致力于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同時,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文化傳承備受關注,文化自信也越發重要。
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即將失傳的危機,然而隨著網絡和新媒體的發展,幽默搞笑成為人們所關注內容的關鍵詞,除了資深愛好者和專業人士,很少有人在網絡上搜索有關非遺內容與傳承的話題,非遺關注度逐漸下降。在教科書中,除了相關專業的主修課程外,藝術類選修課程及書本教學內容中關于玻璃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章節所剩不多,且專業期刊較少,紙質書本厚重,專業術語較多,不便于廣大學生了解,導致學生對玻璃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到陌生,無法產生興趣。
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不可丟棄的珍寶,當我們看到非遺紀錄片時,感觸最深的就是耋耄之年的老人堅守著即將失傳的藝術,因無人知曉與缺少年輕血液的加入而感到無奈。工業化、數字化、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我們該如何將二者更好地結合,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新的活力。
首先,建立完備的玻璃藝術推廣與傳播平臺,更好地傳承玻璃藝術等古老藝術,使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從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進而推動文化的傳播。在現代化教育中,教學不僅僅是圍繞著書本等線下實行,更應該圍繞線上線下相結合來實行。如為了更好地繼承與宣傳,我們可借助網絡整合非遺相關視頻,使其藝術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專門提供針對不同年齡段民眾的學習視頻,為大眾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的方式。例如,為提供適合兒童的教育方式,將非遺藝術結合數字化以動畫、動畫繪本、智能語音等形式體現出來,在帶給兒童視覺與聽覺震撼的同時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豐富其精神世界,提高其認知能力與對非遺的傳承精神。
其次,將中國玻璃藝術與融媒體平臺相結合,設置交流模塊,能夠為熱愛玻璃藝術的群體提供交流與溝通空間,也有利于促進玻璃藝術的教學,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我國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網絡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從根本上擺脫了時空的束縛,使得人們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進行學習與實踐,為各種玻璃藝術愛好者及專業人員提供了教學與交流經驗的平臺。讓玻璃藝術家走進高校,與高校學子進行交流,有助于其快速積累與更新相關信息和資訊,能夠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豐富當代教育事業的教學內容,推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促進當代教育的完善發展,為社會培養新生力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市場經濟相結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問題迫在眉睫,保護與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雖然非遺市場發展前景廣闊,潛在客戶多,競爭對手較少,但如何發展非遺市場成為首要問題。我們可將非遺與市場結合,開拓市場,樹立玻璃藝術品牌優勢與號召力。市場推動玻璃藝術發展,玻璃藝術又反作用于市場,二者相輔相成,進而推動玻璃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當今市場各類周邊產品日益豐富,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周邊產品較少,抓住市場包容性大這個優勢,依托非遺或玻璃藝術,進行產品周邊設計,既起到大力宣傳玻璃藝術的作用,也可以帶動玻璃藝術市場的運行,進而獲取收益。產業IP形象在日常生活中頻頻出現,如手機殼、包包、水杯等,可將玻璃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成盲盒等產品投放市場,既迎合了青年人對潮流的熱愛與追求,又滿足了老一輩人對傳統文化的懷念,還有利于兒童對與現代化結合的玻璃藝術的繼承與學習。線上的潛在市場更為廣闊,人們秉持便捷、快速、省事與省時的心理狀態,往往選擇網購,根據賣家介紹與買家評價,綜合選擇購買的商品?,F代物流不僅僅解決了區域性帶來的不便,還滿足了消費者隨時隨地的購買欲望。最后起到了加強對非遺玻璃藝術重視與保護的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相結合
客觀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需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符合時代的需求,二是要呈現出豐沛的活力。如此才可推動非遺文化融匯于鄉村文化建設之中。
定位“十四五”時期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中的政府作用,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非遺作為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特質,吸收其優秀元素,為形成較為完整的中華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努力。
在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非遺逐漸邊緣化,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在相對貧窮的農村地區。面對一系列棘手問題,國家正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不僅豐富了鄉村文化底蘊,而且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傳承。根據鄉村文化帶動鄉村文化旅游,更深層次讓人們了解鄉村的風俗習慣、民間工藝等,體驗鄉村生活,回歸自然。
首先,在玻璃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可設立網上體驗館或線下實踐館,讓更多用戶隨時隨地進行全方位體驗,通過線下實踐,憑借滿足用戶多樣性、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互動方式,加強親子互動,讓老年人回歸童真重拾兒時記憶,滿足當代年輕人緩解壓力、放松心情的需求。這既能帶動鄉村旅游,使用戶體驗鄉村的青山綠水,又能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更能促進玻璃藝術文化的傳播與繼承,真正實現帶動文化傳承、促進文化旅游的功用。
其次,也可依據當地玻璃藝術、當地文化、當地風俗等元素生產衍生文化旅游產品,例如非遺文創,非遺數字化等。人們可將鄉村文創產品作為禮盒送給親朋好友,起到流動宣傳的作用。
綜上可見,非遺文化的傳播不可脫離鄉村本身,并應以人為主體帶動發展。
總體而言,加強對玻璃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借助融媒體推廣運行平臺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調動受眾積極性,發展形式內容新穎,符合當今時代與市場受眾群體審美需求、文化需求與物質需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以傳統文化為依托,提高人們的藝術素養和知識水平,促使人們更好地樹立文化自信,展現出中國的文化氣韻。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J].求是,2019(08):4-8.
[2]郭永平,行曉榮.晉陜豫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9(02):58-65.
[3]白晉湘,萬義,龍佩林.探尋傳統體育文化之根 傳承現代體育文明之魂——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述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01):119-128.
[4]靳諾.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9(Z3):37-39.
[5]王瑞光.鄉村文化振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呈現[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02):37-43+158.
[6]丁元竹.“十四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相關政策措施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11):22-35.
[7]楊信.非遺生產性保護中文化認同的缺失與重塑——以土家織錦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9(03):40-50.
[8]王丹,張瑜.年齡結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的視角[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01):140-153.
[9]劉文良,張午言.非遺傳承與高校育人協同發展策略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22(02):75-82.
[10]田磊,張宗斌,孫鳳芝.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21(05):123-128.
[11]劉古月.數字化傳播視域下廣西壯錦非遺文化品牌推廣途徑研究[J].西部皮革,2022,44(07):57-59.
【基金項目】2021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冰火琉璃——藝術融創與云運營模式構建”(項目編號:S20211016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