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京榜
作為歷史文明古國,我國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深厚。其中積淀著各種文化精髓,并在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像是一種文化的保留形式,為我國積累著巨大的精神財富。根據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其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既包括一些口頭傳說,也包括一些藝術表演和手工技巧。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并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有效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價值
保護文化多樣性
經過研究可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長久以來形成的文化結晶,其背后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 1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本身也是在保護文化多樣性。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多,而且多種多樣,這使得中華民族的底蘊更加深厚,中華傳統文化更加絢麗多彩。文化多樣性能為國家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趪H角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有利于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形成平等對話,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心。與此同時,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是非常有必要的,還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良好保護,因為其是祖先留下的珍寶,需要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這是每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像是無字的史料,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增強民族凝聚力
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具有鮮明的文化內涵,并且也有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潛移默化地促進民族之間的良好融合,同時也能凸顯出文化獨立性,顯示出不同的文化特質。在保護的過程中,加強文化傳承,能夠促使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也能夠維護民族團結。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和相應的審美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看作是一種民族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觀念,其是通過各民族人民的長期積淀,逐漸形成的精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能看到民族的文化核心,也能看到隱藏在深處的民族精神特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促使每一個人都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提升綜合國力
現如今,國家之間的競爭,說到底還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在國家的綜合國力,除了包括國家硬實力之外,還包括國家軟實力[ 3 ]。軟實力的提升,需要有強大的文化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可以為其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持。為了提升我國軟實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良好保護,能夠促使我國文化朝著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蘊藏著一個民族的道德觀,也蘊藏著傳統價值觀,還蘊藏著相應的思維方式。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不斷汲取其精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途徑
以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方式,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從整體來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并沒有沖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繼承[ 4 ]。為此,在開展相關工作時,需要有意識地促進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實現共同發展。比如中國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歷史十分久遠,在2008年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古琴藝術的特點使其不易向大眾推廣。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借助宣傳的方式,拉近群眾與古琴之間的距離。具體來說,可以拍攝關于古琴藝術的短片,并在電視上進行播放;也可以在各大音樂類節目進行古琴藝術的展示,積極推廣古琴曲目。
借助高校資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
作為重要的教育場所,高??梢猿蔀榉俏镔|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推廣陣地。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教育能夠使學生學會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為以后的生存和發展奠定基礎,同時能夠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有效規范和約束自身的言行。在“教書”和“育人”融合以后,才能真正體現出教育工作的價值,同時滿足受教育者的發展需求[ 5 ]。為此,在高校教育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已經是必然,而具體需要滲透什么內容,該如何滲透,需要有效明確。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有豐富的精神文明需要學生進行認識和學習,而傳承下來的民族精華,更需要學生進行吸收和接納。在實際的高校教育中,教師需要不斷引導學生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讓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與印象。高??梢越Y合自身實際情況,設立相關公共課程,引導學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并通過課程學習,達到有效推廣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每一個學生的責任與使命。只有源源不斷的年輕力量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效果才能更加顯著[ 6 ]。
高校還可以積極建設校園文化,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具體來說,可以建立藝術社團,促使社團人員自主收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資料。同時,也可以組織講座,邀請專業人士,講解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并給予學生一定的交流空間,促使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和溝通,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高校也可以建立專欄,定期在專欄更新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由此達到豐富學生知識、拓展學生眼界的目的。
借助以上幾種方式,可以在校園內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加強學生傳承與保護的意識。通過實踐,能夠更好地檢驗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所以,高校要不斷加強對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視,并以此作為重要基礎,培養學生的傳承與保護意識[ 7 ]。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有效落實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始終難以高效開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資金支持力度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并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資金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相關部門需要積極開展行動,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政策支持,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梢猿闪m椯Y金,為有貢獻的傳承人給予一定的資金鼓勵,不斷激發傳承人的積極性,推動該項工作良好穩定發展[ 8 ]。
從目前情況來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宣傳工作的主體雖是相關工作人員,但僅憑相關工作人員,實際宣傳的范圍是有限的。只有通過群眾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擴大宣傳的輻射范圍。
相關部門可以采用一些傳統的宣傳方式,比如發傳單,或者是組織宣傳會議;也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或是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抑或是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可以讓群眾更為直觀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文化,由此不斷增強群眾的傳承意識和保護意識[ 9 ]。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人的培訓
目前,根據對傳承人的分析和研究可知,其存在一定的不足。雖然其整體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是比較全面的,而且也致力于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但實際的傳承效果和保護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新時代下,相關部門需要意識到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并重點關注傳承人員隊伍,注重選拔高素質的人才,保證其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對于“十四五”規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傳承人需要主動了解,并進行有效學習。相關部門可以定期組織傳承人外出學習,也可以組織各種研討活動,讓傳承人相互交流,以達到積累傳承經驗的目的。傳承人之間可以互相借鑒他人的優秀傳承理念和先進的保護方法,在實踐中更好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工作。與此同時,通過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人的培訓,可以達到加強傳承人傳承意識的目的,也能進一步提升傳承人的傳承能力,促使傳承人能在實際的傳承過程中有足夠的能力參與相關產品的制作,參與相關產品節目的表演,從而持續擴大影響力。此外,還需要對傳承人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具體包括知識產權等方面。傳承人在掌握相關法律知識的情況下,能夠更有力地使用法律武器,達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在培訓結束以后,還需要對傳承人進行相應的考核,根據傳承人的實際表現,頒發相應的結業證書,對傳承人的能力給予肯定[ 1 0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讓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解,更是讓群眾不斷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主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以往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時,群眾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從而導致宣傳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建立良好的宣傳機制,能夠讓群眾成為主動探索者,而這就需要傳承人在宣傳時,不僅需要對相關知識進行有效講解,而且還需要告知群眾可以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促使群眾通過多種渠道,自主獲取相關信息,加強群眾的自主意識。與此同時,還可以建設互動機制,創建信息咨詢平臺,加強傳承人與群眾之間的良好互動。通過在線交流,群眾可以隨時了解相關知識信息,對于群眾產生的疑問,傳承人也可以及時給予解答。此外,可以構建一個完善的信息化平臺,例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公眾號可以定期發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相關文章,以幫助群眾對相關內容進行理解;公眾號還可以對群眾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及時更正群眾的錯誤認知。由此可見,運用網絡技術,能夠及時、有效地為群眾解答疑惑,進而顯著提升宣傳工作的影響力[ 1 1 ]。
總而言之,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均具有巨大的價值。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國需要立足根本,做好傳承與保護工作,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在文化碰撞與交流中,凸顯出自身的獨特優勢,不斷提升國際地位。同時,想要做好該工作,還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保護,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奠定堅實基礎;也要有效利用高校資源,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效果。此外,傳承人只有自身具備良好的傳承能力,才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提供足夠的動力和支持。
參考文獻
[1]劉暢.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影響——以南京民俗博物館的傳統手工藝保護項目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8(05):103-107.
[2]劉靈.中國傳統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9):111-112.
[3]徐特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06):52-53.
[4]鄒蓓,李慶,張為,等.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花絲鑲嵌工藝為例[J].天工,2021(10):54-55.
[5]張靖庚,衛路兵.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甘肅科技,2020,36(13):6-8.
[6]姚嘉.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字化傳承與傳播創新研究——以張家港后塍竹編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13):89-91.
[7]吳軍政.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校園傳承方略與實踐——中國刀筆油畫[J].青年時代,2019(10):188-189.
[8]李睿珂.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傳統民族體育的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5):15-16.
[9]許佳琪,鄭強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傳承——基于傳統技藝的思考[J].中國科技縱橫,2020(11):247-248.
[10]楊秀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性別研究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20(03):164-169.
[11]蘇涵珺,葉莉.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北京兔兒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研究[J].工業設計,2020(0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