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6月14日文章,原題:致命的大規模槍擊事件頻發,美國不再能吸引 中國年輕人我于1949年到美國學習,此后70年,我把這里當成了家。槍支隨處可見,伴隨著不可避免的悲劇,但我不得不適應這種文化。
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處于戰爭狀態。在國共斗爭及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后,私人槍支的擁有量大大增加。大多數武器是外國制造的,從西方商人和走私者那里流入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控制槍支的泛濫。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實施禁止購買、銷售和私人制造槍支的法律。在這里,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現了不同;在美國革命后,“國父”們將私人擁有槍支的權利寫入《憲法》。
在喬治敦大學完成學業后,我留校當了近50年老師,目睹大規模槍擊從幾乎聞所未聞的事件變成悲慘的常見事件,且越來越致命。1999年在科羅拉多州科倫拜恩高中發生的槍擊事件造成13人死亡。僅3年后,華盛頓地區發生一系列狙擊手隨機襲擊事件,造成17人死亡??植朗录桶l生在我家附近。
這些事件引發美國人對國內恐怖主義威脅的關注,但沒有大規模去限制槍支使用。此后幾十年,美國大規模槍擊事件頻發,造成的傷亡也越來越嚴重,官員或執法部門卻無力或不愿意阻止此類事件發生。到最后,這些槍擊事件看起來不像是不幸的反?,F象,更像是美國社會的黑暗的永久特征。如今槍擊事件似乎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學校、大學、電影院、教堂和雜貨店。
此類襲擊事件頻發,人們的反應也變得習以為常。在水牛城和烏瓦爾德的悲劇發生后,人們呼吁控制槍支,呼吁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持,政客們則互相指責。美國人還無奈地知道,這不會是最后一次看到槍手針對學?;蚱髽I的消息。但槍支顯然不是造成這些悲劇的唯一原因。
我不知道如何防止美國的槍擊。某臀式的槍支管制似乎是條出路,因為那些在悲劇發生后實施了這種措施的國家看到了好結果。但在美國,持槍權與許多人的國民身份密不可分,禁槍因此變得不可能。
如果我是尋找機會的當代年輕人,不會認為美國是個有吸引力的地方一各種年齡段的學生、他們的老師和家長,每天都不得不考慮自己可能是下一個目標。
令我不解的是,那些吹噓美國制度比中國制度優越的政客,似乎不知道這樣一個現實:中國的孩子和老師一一以及世界各地的許多同齡人,不必懷著那種可能永遠回不了家的恐懼去學校?!ㄗ髡咄跫绞敲乐姓呋饡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國服務處前主任,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