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教育微論壇
把關于教育的“短語”送給家長們,也送給可愛的校長、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從孩子們的眼睛里、笑容里體會教育的真諦。 教育就是給孩子時間“胡思亂想”。 教育就是父母的每一次放手,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教育就是傾聽孩子的聲音。 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主角。 教育就是讓孩子心里有話大膽說。 教育就是孩子偶爾的張牙舞爪,父母笑看不發飆。 教育就是孩子的一萬種嘗試,父母的始終支持。 教育就是孩子的每一個為什么,父母都認真回答。(本報綜合)
文萃報·周二版 2022年1期2022-01-22
- 教育懲戒的邊界如何把握:戴著鐐銬跳
“教育懲戒”一直是中小學教育中困擾著教師和學生關系的焦點問題。自3月1日《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施行以來,社會各界對“教育懲戒”的探討持續不斷。過度依賴懲戒的教育是粗暴的教育,完全脫離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實施有效的“教育懲戒”,不僅需要明確規范的制度規定,還需要教師靈活的育人藝術。在進行教育懲戒前,教師一定要充分考慮其適用條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某一教育真理,用在這種情況下是正確的,而用在另一種情況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種情況下甚至會
教育·校長參考 2021年5期2021-07-08
- 2020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50人圓桌論壇成功舉辦
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長江教育研究院和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共同主辦的“第五屆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50人圓桌論壇”成功舉辦。論壇聚焦“后疫情時代的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主題,通過基礎教育治理、高等教育治理、在線教育治理、智庫建設與評價、國際教育五個平行分論壇多層次、多視角地深入探討和交流分享,為我國的教育治理提供思路,凝聚共識,推進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華之)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20年12期2020-12-28
- 教育
塔拉·韋斯特弗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節選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南海出版公司)
意林 2020年15期2020-08-28
- 薦書
楊林柯:《與教育拔河》內容簡介:《與教育拔河》是陜西師范大學附中語文教師楊林柯繼《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入選《新京報》2015年教育類“十大好書”)之后的第二部教育隨筆集,是《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一書的升級版,既有教育之道在現實層面的理性思考,又不乏作者自己的教育實踐,有批判,更有建設,有新穎獨到的思考,也有切實可行的教育案例,是一本把“道”與“術”結合起來的著作。書中的思考都來自作者身邊的教育現實,不是凌空蹈虛,而是有感而發。作者在教育一線幾十年,其
中國德育 2020年5期2020-05-13
- 薦書
楊林柯:《與教育拔河》內容簡介:《與教育拔河》是陜西師范大學附中語文教師楊林柯繼《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入選《新京報》2015年教育類“十大好書”)之后的第二部教育隨筆集,是《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一書的升級版,既有教育之道在現實層面的理性思考,又不乏作者自己的教育實踐,有批判,更有建設,有新穎獨到的思考,也有切實可行的教育案例,是一本把“道”與“術”結合起來的著作。書中的思考都來自作者身邊的教育現實,不是凌空蹈虛,而是有感而發。作者在教育一線幾十年,其
中國德育 2020年6期2020-05-11
- 金生鈜:教育的治療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
金生鈜在《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教育何以是治療——兼論教育與人的健康的關系》一文指出,在學校教育中,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著日益嚴重的兒童、青少年發展的心理問題,使得心理治療進入學校課程與場域,導致學校教育中的心理治療本身成為問題,并引發了教育學界的批評。在教育的規范意義上,教育本身具有治療性,治療是教育的本體價值。教育本身參與人的健康成長過程,參與心靈的改變,教育蘊含對求教育者的心靈健康的健康促進。教育的治療性是教育整體的理念,這一理念的核心是心靈完整
中小學德育 2020年11期2020-03-18
- 走向生活的教育
馬國新教育是關于生命的,教育是生命的相遇、對話、愛戀與揮手,是生命朝向未來的向前、向上、向善和向美。對于人類來說,教育源于生活,也為了生活,更是為了生命的美好和人的尊嚴與幸福,當下的教育應與生活緊密結合。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在他看來,生活與教育本是一體的: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會得到什么樣的教育,并且最終會成為那樣的人。在“幫教育”看來,生命成長的歷程是一種回歸,是對起點的留戀、難忘與回望,而教育的創新是一段尋根的旅程,是懷抱著最初的夢上路遠行。所以,我們
湖北教育·綜合資訊 2019年2期2019-04-17
- 明確中小學校外教育治理的權力邊界
志勇對中小學校外教育機構的治理,既不能放開不管,也不能一關了之,必須堅持引導、規范中小學校外教育健康發展的治理思路,堅持讓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形成良性互動局面的治理目標。為此,各級政府要盡快明確中小學校外教育治理的權力邊界。明確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關系。學校教育是與社會教育相對應的概念,專門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接受的教育活動。中小學校外教育是與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相對應的社會教育。無疑,校外教育應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完善。這里的“補充”,是對學校
云南教育·視界(綜合) 2018年6期2018-09-13
- 《江蘇教育研究》2018·4A 要目
JIANGSU EDUCATION RESEARCH2018-4B實踐版.inddPractical Research 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omprehensive Learning from the Angle of Curriculum…………………………………………………………………………………………………………WAN Yin-jieAnother Possibility: The Disciplinary Purs
江蘇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2018-06-08
- 教育就是生活
教育就是生活。這句話是針對過去比較傳統的教育目的,認為教育是為將來的工作和生活做準備,即教育是為了未來的。我們認為,這樣的理解是不夠的。教育當然應該面向未來,但是教育同時更應該面對當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動的方式。教育在作為促進美好生活,在作為一種手段的同時,它本身就應該是目的,應該讓所有的與教育發生關系的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教育同時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教育是一種生活,這是杜威早已經說過的話。他同時還說學校就是社會。在教育與生活、
好家長·幼教新天地 2016年3期2017-03-24
- 成全,教育的一種定義和實施方式
主持人語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終極目的為了什么?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档抡f,教育是為了“使人成為人”;馬斯洛說,“教育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托馬斯說,是“教育為一個尚未出現的世界培養人才”……應該說,教育史上關于教育定義和目的的表述很多。教育屬于“人學”范疇,教育的價值、使命,決定了教育是人的教育,服務于人的成長需求應是教育的本質屬性?!俺扇?,應是教育的一種定義;“成全,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應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江蘇教育 2016年20期2017-02-25
- 教育信仰的塑造
近年來,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地學校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當下教育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教育的道德倫理出現了偏差,教師的價值取向也越來越多元,考試成績提高但人才素質下滑……教師對待教育工作應該持怎樣的態度?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教育是為了人,還是為了考試?追問這些問題,大家不難發現影響教育發展的關鍵不是資金問題,也不是教育理念問題,而最重要的是教育信仰問題。當下,教育工作者、家長和學生普遍缺乏教育信仰。教育是什么,教育為什么,我們應追求什么樣的教育,沒有
江蘇教育 2016年12期2016-07-15
-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rogressive Asp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723-770.教育教學Li, C. N., & Thompson, S. A.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Li, P. (1990). Aspect and Aktionsart in Child Mandarin, unpublished Ph.D. d
卷宗 2015年8期2015-08-28
- 教育問題
子夜書架只有國民教育,沒有個性教育; 只有人才教育,沒有人格教育; 只有應試教育,沒有素質教育; 只有專業教育,沒有通才教育; 只有精英教育,沒有平民教育; 只有政治教育,沒有倫理教育; 只有短視教育,沒有戰略教育。
雜文選刊 2015年6期2015-05-28
-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是價值關涉活動。好的教育是人們在觀念上對理想教育的體現,也是人們在教育實踐上的目標追求。當前,由于各種原因人們在教育價值導向上存在分歧,因而在“什么是好的教育”上也存在偏差:有人認為,有先進教育理念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有人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化教育就是好的教育;還有人認為,擁有“大樓”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那么,好的教育的標準是什么?應該怎樣去推行好的教育?對好的教育的追求貫穿在整個教育發展過程中,不能一概用“一流”標準來衡量,豪華、奢侈的教育不一定能帶來
人民教育 2007年17期2007-04-23